PIFOGallery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艺术家
  • 展览
  • 最新动态
  • 艺博会
  • 出版物
  • 联系我们
  • EN
  • 简体

弗兰兹·艾稞曼

Past exhibition
2019年3月21日 - 4月27日
  • 概览
  • 作品图
  • 展览现场
弗兰兹·艾稞曼
浏览作品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荣幸地推出德国当代艺术家弗兰兹·艾稞曼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弗兰兹·艾稞曼生于1963年,1990年获得DAAD奖学金,以迷幻的抽象绘画和融合建筑空间的沉浸式装置闻名于世,作品广泛展出于国际重要展览,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重要博物馆收藏。弗兰兹·艾稞曼是当下活跃在国际画坛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

英国《卫报》曾将艾稞曼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立体主义者”。这个赞誉初看上去有点奇特,细思之下却是意味深长。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立体主义第一次将时空相对性引入艺术,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更新了人们对绘画实践中时空建构方式的全部理解。“同时”与“变位”这一对比喻不仅适用于量子物理学,也适用于立体主义,甚至包括我们今天的一切。虽然立体主义作为一种风格已经退出了艺术舞台,但曾造就了它的这部分基础经验在今天这个超移动的社会中反而得到了增强,空间-距离几乎被数码通信抹平。实时讯息通过全球网络传播,今天所有人都可以获得。

 

艾稞曼敏锐地捕捉到以上这些变化,而他同时也注意到在这种交流方式的席卷下,一些仅属于本地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他因此开始旅行,频繁的,长时间的旅行。艾稞曼并非蜻蜓点水的游客,相反,他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宏大和细微,复杂和简单的各种事物。他轻装出行,带着笔记本,一架相机,加上铅笔和纸,这些合在一起创造了被他称作“精神地图”的记录,后者是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出现的关于一路所见所闻的的记忆,也包括行旅中偶然降临的灵感和念头。

 

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就来到香港,然后依次周游了马尼拉、雅加达、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接下来是柬埔寨,随后沿着越南的海岸上行,乘坐汽车去了西贡,再从那里取道广州和桂林,回到香港,然后乘船到上海,再到北京,最后经由跨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柏林。而这趟旅途是相当漫长的,他在北京一呆就是一个月,在乌兰巴托也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旅途中,艾稞曼随身携带着13x19cm的小速写本来“消化”一路的见闻 。他创造的“心灵地图”并非简单的速写、记号或描述,相反,艺术家将它们看作是完整的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是在图像的复杂性上足堪与他此前创作的、可达300x700cm甚至更大的绘画相抗衡。“精神地图”是一系列流动的创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开始于某个地点但在其他地方持续进行,有些要到艺术家回到柏林之后才能真正完成。说到底,当大部分艺术家们以稳定的生活为基础,在巨大的工作室里面进行创作的时候,“精神地图”其实代表了一种游牧的艺术。虽然艾稞曼既游徙也定居,但他将时-空维度注入创作之中,旅行花费的时间、拉开的距离同路上的种种经验被编织成微妙复杂的层次,它们一齐向观众显现自身,同时也显现彼此之间的差异,正如记忆在人类心灵中的状态一样。我们的记忆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运行的,它不会像电影中一幕一幕依次展开的情节那样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要造访记忆,我们必须首先解放那些被折叠在一起的种种细节,比如情景、声音、气味,然后才是那些由记忆所承载和传递的情感与知识。

 

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艾稞曼的绘画所召集的种种形象同我们从记忆中对经验进行解码的过程形成了平行关系,而我们总是在重新编辑我们的记忆。艾稞曼有时会在画面上留下“盲点”,这是一些空白的斑点,直到这些作品进入下一次展览,他才会填充它们,给作品插入新的“备注”。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对作品展示现场的具体语境来作出回应。有时,艺术家通过这些最后一刻才加入的内容来建立起同观众的情感联系,他会用旅行时使用的颜料和画笔在画面中添上来自当地语境的一个话题,地点,或比喻。有时,他则用这种方式对那段时间的世界新闻来作出当下的反应。总之,绘画在阿克曼这里脱离了它最常见的功能,被转化为一种流动的、通用的且是即时性的语言。

 

-----------------------------------------------

 

弗兰兹·艾稞曼,德国人,1963年生于诺伊马尔克特-圣法伊特,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和卡尔斯鲁厄。弗兰兹·艾稞曼1984-1988年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1989-1991年在汉堡高等教育学院学习;1990-1991年获得DAAD奖学金前往香港。2001年起担任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教授至今。弗兰兹·艾稞曼是一位活跃在国际画坛的画家、版画家与装置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艺术创作涉及素描、水彩画、壁画、油画及融合摄影与建筑空间的大型绘画装置,作品以国际旅行、全球化和城市化为主题,反映了全球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政治问题。

 

1997年因重新设计了慕尼黑地铁站,弗兰兹·艾稞曼获得了诺德霍恩市艺术奖;2004年获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雨果·博斯(Hugo Boss)奖提名;2005年获德国“MFI Preis Kunst am Bau”奖。艾稞曼曾于200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广泛展出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圣加仑艺术博物馆、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重要美术馆,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及永久收藏。

 

-----------------------------------------------

 

策展人:艾墨思, 北京

  • Artist Cv Franz Ackermann 弗兰兹·艾稞曼

相關藝術家

  • 艾稞曼

    艾稞曼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返回到展览
版权 2025 PIFOGallery
Manage cookies
网站支持 Artlogic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新浪微博, opens in a new tab.
Artsy, opens in a new tab.
订阅偏锋邮件
联系我们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