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笔:抽象的群像”
“500 TRAZOS: UN RETRATO ABSTRACTO DEL PERÚ”
利马美术博物馆,一层,马利大展厅
Gran Hall del primer piso, Museo de Arte de Lima, MALI
2025.7.9-8.20
当地时间7月10日,“五百笔:抽象的群像”(“500 TRAZOS: UN RETRATO ABSTRACTO DEL PERÚ”)于秘鲁首都利马美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de Lima, MALI)正式揭幕。作为邬建安在南美的首次个展,展览聚焦艺术家2024至2025年间的最新力作——《秘鲁五百笔》(500 Brushstrokes for Peru),这件长12米、高5米的水墨与综合材料剪纸拼贴巨制,汇集了459位秘鲁本地不同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以及地理、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的居民身体书写的轨迹。前秘鲁国会主席佩德罗·奥莱切亚 (Pedro Olaechea),厄瓜多尔、瑞士和德国驻秘鲁大使,利马历史中心恢复市政计划负责人(Luis Martin Bogdanovich)等各界杰出代表受邀出席,该项目的多位参与者亦亲赴开幕现场,他们中的不少人是生平第一次到访利马,在这件纪念碑式的绘画装置中与自己的笔痕重聚,也见证一幕幕跨地域与跨世代的相逢。
一次尝试穿越屏障的文化远行
《秘鲁五百笔》是邬建安自2016年起持续进行的《五百笔》(500 Brushstrokes)系列创作的最新章节,由艺术家与其好友、多年旅居秘鲁的国际当代艺术顾问巴勃罗·埃斯皮内尔(Pablo Espinel)共同策划。在埃斯皮内尔的观察中,秘鲁作为多种地理、族群、语言、文化与社会阶层的交错地带,其社会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阂:高原与丛林的原住民及其文化整体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克丘亚语与艾马拉语是数百万人的生活用语,却罕见于主流媒体的语言结构中,历史和文化建造的误解乃至矛盾依然普遍于首都的中产阶层和山区原住民之间。
这场在地理和文化边界间穿梭的旅行,正是源自好友的这些叙述对艺术家的触动,用邬建安的话来说,“我们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人们看到最后那张画,心里的疙瘩也不一定马上就解开了。但从作品上人可以见到,你跟其他人的笔画待在一起,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但其实放在一起的时候,你还是能看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我只是想干这么一个事儿。”
2024年8月,在3周多时间里,《秘鲁五百笔》以尽可能包容差异性与多元的态度,寻访南美洲大陆的海岸、高山、谷地、雨林和湖区,13场笔画收集工作坊陆续在利马市区的美术博物馆、画廊和酒店、库斯科(Cusco)高原的国立艺术大学、亚马逊雨林地区奎亚班巴(Quillabamba)的跨文化大学等机构举办,在首都边缘地带的卡拉巴伊偶(Carabayllo)贫困区实施,深入钦切罗(Chincheros)、阿查阿尔塔(Accha Alta)等安第斯山原住民社区和神秘的维尔卡班巴(Vilcabamba)巨石遗址,寻访的的喀喀高原湖区的塔基勒(Taquile)、乌鲁斯(Uros)等原住民岛屿。
工作初期,艺术家特别探访有悠久染织经验的钦切罗等地,与原住民共同利用当地传统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染料,制作了若干亲水亲纸的彩色颜料,为所有工作坊提供中国墨以外的选择,包含对跨文化沟通的期待,也构成对自然与文化关系、地方和非遗元素在视觉领域的可持续性的审视。
中国青年导演骆云飞与卡洛斯·加拉维托(Carlos Garavito)等秘鲁摄影师深度记录创作沿途的全过程,并共同组织拍摄了邬建安与教师、原住民纺织者、青年艺术家、贫困社区非营利组织创办人等的19场人物访谈。这些珍贵的素材将由骆云飞执导创作纪录影片,深入讲述《秘鲁五百笔》作品背后的这场跨越数万公里、穿越几千米海拔的行旅,直观生动地讲述人们的故事,和因艺术而展开的跨越文化的相遇与心灵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