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带来了观看方式的变化和大众审美倾向的转变。中国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作为图像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艺术创作吸收了来自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视觉经验,其创作普遍呈现出“卡通漫画”式的虚拟形象和“自我关照”式的主体意识,烙上了图像时代的鲜明印记。被归结为“卡通一代”的70后的艺术家群体,以一种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绘画语言,促进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革新;超现实的美学基调,创造了中国当代油画新的艺术生态。一部部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视觉“自传” 是时代精神的捕捉,个体风格的实验,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图像志。
作为“卡通一代”的弄潮儿,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继开以他标志性的“男孩”图示开启了 “自传”式的艺术创作生涯。“男孩”形象往往占据画面的中心,不成比例的身体及简练概括的线条勾勒出温吞木讷男孩形象,似乎是艺术家自我简化的抽象,又像是某类当代生活中的原型,试图与观者之间建立一些联系。绘画中形象的生成是一部分易于识别的形式被简化编码的过程,是从绘画语言的自我运作中分裂出来的真实的运作。绘画形象的演变既是创作手法的日趋成熟,也承载着艺术家漫长的心智活动。从温吞木讷的男孩到沉思混沌的少年,从自怜自艾的青春残酷到批判性的视觉嘲弄,从梦幻般的童话场景到超现实的风景。艺术家自传式的自我反省,到如今演变为“拾荒者”的群像,劳动着的人群和寂静的荒野。被都市生活遗弃的图景在城市郊区上演,像是放逐荒野的流浪,或许是对米勒《拾穗者》的致敬。艺术家儿时某种视觉记忆的回归,指向了图像时代之前的遥远印象。
从学生时代开始,李继开与文字结缘,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 那是绘画创作之外的生活状态,是他诗意绘画语言的延续。近乎白话的通俗的诗歌语言,流露出的确实中国古典文人的心境,成为了艺术家思想的自我解读,诗与画构建了李继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愿景。有人说70年代后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是“无理想主义者”,其实不然,对艺术语言的执着坚守,对自我的关注和终极追问未尝不是一种理想呢?将绘画看做是终身的日常劳作,将日常感悟吟唱成诗的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情怀呢?
我馆一直致力于推介当代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李继开作为我馆主办的第一届“青年艺术家研究展”的参展艺术家,早在2010年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2013年,我馆主办的李继开个展《湖与湖面的光》及诗集首发,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少有的艺术家写作的案例。本次展览作为武汉美术馆与荷兰Jan van der Togt美术馆的艺术交流项目,旨在推动中荷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良性互动,也为荷兰认识当今中国的艺术生态提供了一个窗口。源自西方的油画艺术在中国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不同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创作必将是多元的碰撞,在差异间寻找自身的文化坐标,是每一位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归宿,也是武汉美术馆的使命和动力所在。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