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建安、刘展、童昆鸟参展“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邬建安、刘展、童昆鸟的作品正在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展出,此次艺术季于2023年6月21日至8月30日在大同古城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王静任总策展人,艺术季将以主单元+3个平行单元的规模,汇聚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以大同城市的再生与更新为背景,以“寻邑”作为本次大同当代艺术季的主题。寻邑,意为发现和探寻地理意义上的另一种传统与现代连接的关系,也意在制造和寻找与已得文化视野的差异,从而产生探寻的兴味,用现代的视角达成理解文化源流和当下生活的新的共识,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展现更新视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间维度的视觉探索和关系网络。

 

 

关于艺术家

 

邬建安

1980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 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 57 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作品先后参加【思维的线索:馆藏中的行动抽象】(美国 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2022)、【超融体: 2021成都双年展】(中国成都天府美术馆,2021)、【玻璃 应力:未来之窗】(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 2021)、【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法国里尔伯爵夫 人博物馆,2021)、【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中国银川 当代美术馆,2020)、【纸上谈缤】(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 古博物馆,2019)、【第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日本新泻越后妻有,2018)、【蛇形】(日本东京森美术馆, 2019;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2017)等重要展事,并在北 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展。

 

邬建安一直专注于使用直接而诚实的方式,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形式剖析精神世界。在“面具”系列作品中,他一方面试图将艺术的语言延伸到精神分析和社会学层面,另一方面,对牛皮材质的探索性运用,从早期“七层壳”“九重天”等作品从形象到工艺的极致繁复,走向追求纯粹的另一端。

 

当他在纸上设计这些牛皮的切口时,发现整张牛皮越来越像某种古代文明才有的图形,它们好像玛雅、迈锡尼文明的面具,又像石器时代被提炼和图案化了的面孔图腾。这些古老的图像更像是一场偶遇或者说命中注定,而非预期、设计、追踪或寻觅到的。也许我们与上古文明根本就血脉相连,生长在一起,只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以为与他们相差千万年的光阴。

 

几乎以原始形态呈现的皮张是“面具”系列作品的基底,创作的手法也很直接,即在泡涨变软的皮张上切割、戳刺,留下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切口,待牛皮完全脱水干燥后,在正反两面细致地添加色彩。在设计这些切口的时候,艺术家试图预先控制牛皮切开后作品的最终形态。但在牛皮干燥的过程中,切口会被拉伸、放大,有机材质的天然属性让人为设计和创造的切口形状变得面目全非,创作过程仿佛在与牛皮进行博弈,并与自然规律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整张牛皮越来越像古代玛雅、迈锡尼文明的面具,又像石器时代被提炼和图案化的面孔图腾。

 

破坏力或现或隐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也是人类生产和创造,特别是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特征。“面具”记录了人的意识里暴力和破坏欲望,同时提示了这种欲望的无力感——人类造物的结果更像是一场因缘际会,而非全然凭借预期、设计、追踪或强力就可以得到。

 

 

刘展

1976 年出生于河南洛阳,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 年组建 UNMASK 小组,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刘展于 2011 年独立出 UNMASK 小组之后,以个人面貌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以研究为基础的一系列装置,包括录像、印刷品、现成物与雕塑。从“探索动物繁殖的奥秘”到“阳台”体现出他希望探寻的另一条创作路径——即更加注重现场——艺术家对项目实施现场的空间维度与历史维度的思考与利用。他在表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实验性,在空间内外渗透出的多义性思考,都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人们体验的边界。

 

近年举办的个人项目包括:【西南来风】,PLATESPACE 盘子空间 (2021);【阳台】,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2018);【探索动物繁衍的奥秘】,魔金石空间(2017)。重要群展包括:【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北京北展文化中心 (2021);【12 号 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2018);【第二届 PSA 青策计划:时间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

 

阳台》创作于2018年,是刘展以短波电台为基点,在“外交公寓12号”的阳台上呈现的装置作品。短波电台是上世纪民间获取国际资讯的重要通道,广泛应用于二战和冷战时期。外交公寓作为使馆区的延伸有别于普通社区,居住在此的外籍人员大多享有国际法赋予的“外交特权”,即使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局也无权干涉这里的外籍人员与境外实现信息同步。这个项目将短波无线电的技术特点和它的历史属性,转化为一组持续变化且识别度极低的声音并注入到“外交公寓12号”这个特殊场域当中。这种伴随着天波以及干扰源所制造出的特有杂音早已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成为那个年代集体记忆中的一部分。

 

 

童昆鸟

1990 年生于湖南长沙,201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2016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并于同年退学。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童昆鸟的作品形式多样,在装置、行为、影像、雕塑和绘画等媒介中灵活穿插。他习惯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制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制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在拜物情绪、消费文化符号盛行,信息过载的当下,不断突破人类再造物的想象边界,呈现刁钻与戏谑并行的重构。

 

近年来的主要个展及群展包括:【枯托邦】(户尔空间,柏林,德国,2022)、【第二自然人】(Setareh Gallery,杜塞尔多夫,德国,2022)、【艺术家的游戏】(深圳OCAT,中国,2022)、【啟航】(西海美术馆,青岛,中国,2022)、【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21)、【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2021)、【第26届 Rohkunstbau:关于脆弱性,在风险社会中的生存】(勃兰登堡,德国,2021)、【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帮】(Cc基金会,上海,2021)、【鸟X昆X童】(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2020)、【我一点儿也不想你”】(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中国,2019)、【鸽子肚子里不只有屎,还有面包】(Liusa Wang Gallery,巴黎,法国,2017)、【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你为什么不吃臭豆腐】(Nicodim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16)、【梦地球】(站台中国,北京,中国,2016)。

 

酸子号谜题》的三角形结构源自遍布全中国的高压电塔与信号基站,这些金属高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基站电磁辐射标准是40微瓦/平方厘米,艺术家特地选用这一数值,影像《40微瓦电蜜交流1号》中的两个球体被固化在40微瓦内的频轨,任由颜料自由落体,屏幕两侧的灯管让图像更形似棒棒糖,甜蜜而绚烂。作品指向了当代生活的两面性,科技发展和城市化带来了信息高速通达的便利,然而人类肢体也面临被机器异化的危险,这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如影随形。

 

 

 

 

策展人
王静
展览时间
2023.06.22 - 08.30
展览地点
山西大同古城太平楼南
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