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疆美术馆和東京画廊+BTAP承办的“新朦胧主义:中日韩艺术家邀请展”,于2025年1月17日在新疆美术馆1、2号厅拉开帷幕。
展览邀请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展出了康海涛、刘婷、沈文燮、石井友人、田卫、王绍强、王舒野、王永学、吴强、叶剑青、游东醌、张诠、志村姐弟、朱建忠共14位(组)艺术家创作的84件作品。
2013年以来,在田畑幸人、峯村敏明、王舒野、鲁晓波、皮道坚、夏可君、金福基、Kate Lim等10位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理论家和策展人的支持下,“新朦胧主义”展览先后在東京画廊+BTAP、798艺术工厂、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州市美术馆、新疆美术馆举办了13回展览,推出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巴基斯坦的66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举办了5场学术性研讨会,已印行了2本图录,为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乃至东亚艺术新生态,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范式的东方经验。“新朦胧主义”,意在重溯东亚现代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交汇的历史节点,重思中日韩现代艺术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影响下百余年发展之路遭遇的困境,进而重塑中日韩当代艺术新形态。
据悉,此次展览是新疆美术馆2025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系列展览之一,展览将持续至2月23日。
康海涛
艺术创作往往是艺术家下意识中的行为:内心的冲动按捺不住,又无法廓清,于是在释放中一窥究竟。有意无意之间,康海涛很早就在认真描绘各种琐屑之物(墙脚、树根、柴棍、草皮、残砖、屋洞……),通过苍茫的笔触和古雅的色彩,这些被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排挤到边缘地带的破、旧、贫、乏之物在他的笔下被“赋魅”,散发出带有神秘气息的灵氛(Aura)来。
这些完成于1999年前后的绘画,统称为《角落》,是泛灵视角下的美学转化,隐秘信息在物和心之间互动,画家以貌似对物写生的方式,让绘画成为接收、呈现隐秘信息的图版。
之后,康海涛继续着属灵之维的感知和追问,面向天地万物,也面向自我内心。观看、写生的方式无法满足他荡漾流溢开来的意识,他又暂时不放弃具象的语言,于是走上了和“形而上画派”暗合的路径,以具象的方式铺陈他的梦境、心结、玄思、臆想……自然的启发、世俗的纠缠、死亡的阴影、灵魂的挣扎、超越的渴望,都在画笔的牵引下涌动起伏着。孕育希望的建构,或蓄谋已久的脱困,在这些近似于手稿、草图般的画面上涂绘出来。在画家营造的各种形而上情境中,灵魂孜孜以求出口,或在兴致的推动下落地、升空、攒集或弥散。
这样的绘画很是生动鲜活,至今仍然不时出现,如同他在密室中的沙盘推演,灵感不期而至时迅速捕捉、信笔挥洒,不求完整精致,捕捉一闪而过的灵光或推演心中潜藏的秩序是第一位的目标。
手稿、草图式的绘画,也在为精致深入的“定稿”提供情绪、观念和技术的储备;抑或,二者相互效力、相辅相成。沉静暗夜中起伏的山峦、婆娑的树丛、透光的楼宇、阑珊的街道……康海涛用细致绵密的笔触层层叠叠描绘着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象,在相当具象的图像中发酵出空灵来。那些繁盛芜杂的自然空间、坚实挺括的建筑空间、在流动光影和层叠笔触的笼罩下,光明与黑暗交织,时间穿行于空间,心理反刍着物理。现代人栖居于其中的平凡世界,显得影影绰绰、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在画家的涂绘中再度“返魅”,生发出灵氛来。
这种样态的绘画,以精致深入的具象诱人观看,继而让人陶醉于空灵的氛围。这空灵的氛围中,寂静、活跃、沉默、倾诉、忧愁、愉悦、郁闷、欣喜、哀伤、恬谈……复杂的情绪和意味混合其中,莫可名状,具有丰富的诗性。与这丰富诗性相对应的,是开放的感受力,不只是观念的思辨。开放的感受中,视网膜直觉、人生经验、概念与逻辑、超验的信靠都可能被触动起来——这是美学的魅力所在。
这些绘画因其精致深入而给人以笃定感,但康海涛在属灵之维的摸索寻求依然在继续,甚至更显急切渴望,这主要体现在不断出现的手稿、草图式绘画中。非理性的意志和情绪,尤其是突如其来又按捺不住的意识流,主要以具象的语言释放出来。没有惯性的方法和统一的风格,灼热的灵魂并不顾忌艺术史的谱系,不择手段,唯求畅抒胸臆。他在某些时段、情境中的焦躁、不安、挣扎、迷茫、困顿、疑惑,袒露在画面上。
心态平静舒缓时,画家的心灵秩序、精神结构,主要以抽象的语言转化出来。人的内心是深渊,潜藏自己都不自知的无数秘密,康海涛好奇的向外牵引拖拽着,在自省中进一步寻求心灵的依靠。这些抽象的绘画,有的像线团般缠绕穿插。“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是保罗·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方法和心态。康海涛的线条组织,则是他自己的心绪状态,他经常一挥而就,乐此不疲,借机观照自己心灵轨迹的常态或突变。
他还有像建筑草图般用宽阔笔触涂抹勾划的绘画,探索着各种几何构型。这些构型时常是碎片、缺失、断裂、失衡……潜意识中未必自知自觉的体验或认知,可能指向自己或世界,在手绘中呈现出来。
近年来,他那些精致深入的具象绘画也在渐变着。平面化的碎片漂浮、移动、连缀在流光溢彩的空间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共处,芜杂繁盛的自然生态和简洁廓清的几何秩序相互映衬。虚空成为主体,大面积的光和影成为主题,实体本身反而被边缘化乃至被解体、融化,于氤氲中消散。拨云见日、水落石出,泛灵论是他的视角,灵性是他一以贯之的表达目的,灵的属性和状态是他试图辨认和厘清的。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绘画本身的快感也在吸引、滋养着画家。对观看和涂绘本身的热爱抚慰着他,激动他继续上路,寻找、摸索、呈现,维持常态,期待奇迹。
——摘选自 杜曦云《泛灵视角与视觉快感:康海涛绘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