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星: 往事

2023年11月25日 - 2024年1月7日

偏锋画廊将于2023年11月25日推出齐星个展“往事”,展览由鲍栋策展,是艺术家在偏锋画廊举办的首次个展。

 

根据T.J.克拉克的说法,20世纪只发生了两件事,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件事互相依存,它们都曾尝试重新/彻底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以矩形画布平面为基础的全新感性,一个以全部平等为基础的全新制度。这两者也互相拒斥,最终,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似乎只能两者取其一,在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主义以一种现代性自反性的身份延续了下去,而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国家,比如20世纪前期的俄罗斯与中国,显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并且把写实/现实主义作为其整体社会革命下的合理化艺术观念。

 

这些都是往事了,但我们不能回避的是,我们依然生活在那个1919—1989短20世纪的余波里,不管我们把这个时代叫做“当代”还是“后现代”,革命的观念刻度与历史坐标依旧存在,尤其是在这个波澜再起的年代。在当下的中国讨论艺术也无法脱离这个背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念与苏派的绘画语言,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族化风格曾经几乎是学院绘画的全部,构成了当时的主题性创作的体用关系。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个人叙事逐渐替代革命叙事的过程中,那一套“革命”的苏派绘画语言被用来描绘个体眼前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改造与转化,变成“生活流”与“近距离”。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的中国绘画历程可以被概括为现实/写实主义的建构与解离的历史,然后就是在这个遗产根系上成长出来的艺术实践,以及那些晚近直接移植过来的艺术观念,构成今天我们所见的那些。

 

所以,齐星在这个时候用一种主题组画的方式画托洛茨基,似乎是刻意拉开与当下的时间距离,用这种逆流而上的举动去钩沉我们已然贫乏的历史认知。这不是说齐星在做历史考据的翻案文章,而是指相较于托洛茨基这样的深度参与在艺术史中的理想/激进主义革命实践者而言,今天的当代艺术宣称的那些批判、行动与社会介入是多么虚荣与虚弱,更不用提种种的机会主义。

 

但齐星并没有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这些作品——事实上,托洛茨基自己也不认同那种工具化的艺术,他的艺术判断从他交往的艺术名单便可见一斑:布勒东、里维拉与弗里达——他用的是一种蒙太奇的手法以及象征主义来“剪辑”托洛茨基的图像与记忆碎片,像极了苏联早期前卫电影(如爱森斯坦)的象征蒙太奇。齐星虽画的是往事,但更多是随想,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作品可以被视为一部电影的一系列概念图,因为它们不仅在再现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更是要表达理念,并充满着可读性。在绘画语言上,齐星也没有用苏派,而是再往前追溯着使用着一种古典油画的技法,土红底子,透明而薄的暗部,较少用蓝色,这种简省的色谱所带动是一种节制的绘画气质,在塑造与用笔上也是如此,亦有一丝巡回画派般粗砺中的诚实,毫无今天学院写实中常见的油腻。

 

看似已经终结的历史实际上并未成为过去,往事常常如这个展览般突然切回到我们眼前,提醒我们一个事实:那些看不见或者不被看见的部分,才是决定性的部分,仿佛宇宙中的暗物质。(鲍栋《往事》2023)

 

 

-----------------------------------------------

 

齐星1982年生于河北省唐山,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鲍栋1979年生于安徽,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是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