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展览
-
丘婧彤:炮打葡萄
2020年09月18日 - 10月18日 偏锋画廊于9月18日隆重推出艺术家丘婧彤的首次个展“炮打葡萄”。丘婧彤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创作语言,以迥异于成年人视角,进行本真的、向内的自我审视和表达,实现了作品面貌的纯净度和想象张力。 ----------------------------------------------- 丘婧彤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视角。从早期的社会现实题材,到后来的成长记忆系列,无不带着她独有的“不愿长大”的有趣视角,折射出其沉溺于自我世界的童心和天性。在她的视角范围内,世间所有事物的真实存在和虚幻意象,都有可能是颠倒的关系:眼前可见的存在未必真实,萦绕在脑海中的意象也并不一定虚幻。究竟哪一个才接近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从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再到艺术家本人,恐怕都难以说清。但这样的视角,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原来我们曾经也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炮打葡萄”击中的是我们心底柔软的童趣,无问对错的“试卷”则隐喻人生成长的诸多节点。一个个或真或假的记忆碎片,构成纯净、新奇的视觉画面,以无序的意识重现她成长过程中的若干个瞬间。丘婧彤采取放任意识流的态度,往大了说,使她获得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往小了说,获得了艺术表达的自由。从现实主义的滞重转变为意识流的轻盈,从向外观察的不安到向内审视的自如,可以看得出,丘婧彤对作品有着天然的亲近度和随心所欲的驾驭能力。 ----------------------------------------------- 丘婧彤, 1980年生于广东韶关。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年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某月某日江南西路》获罗中立奖学金、全国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金奖等多项荣誉。 ----------------------------------------------- 更多详情 -
夏季群展
2020年07月15日 - 09月1日 偏锋画廊即将推出2020夏季群展,展出了十三位画廊艺术家的作品,人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与欧洲当下的极富活力的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变化、正在形成的种种新特征。 ----------------------------------------------- 依托于上世纪70年代概念主义艺术的艾稞曼,以“精神地图”的形式将万千世象糅合在颇具迷幻色彩的抽象绘画中,作品对全球化、国际旅游等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极具当代性,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立体主义者” 。胡里奥·朗多用丙烯和喷涂在玻璃背面创作,点线面及笔触的细微变化和半透亮的场域空间,让观者仿佛面对某种特定记忆中的人、事与情感。张羽近年来的上茶、上水、上墨系列,将水墨媒材上升到文化观念与日常行为的辩证实践,彻底走出传统水墨的视域,在新时代以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打开,为水墨语言提供了无尽可能。 作为“斑点派”(发展于战后欧洲的非几何抽象风格)的先驱,吉莲·艾尔斯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影响,以抒情多变的行动绘画风格创作。相对艾尔斯画作中将大自然当作颜料,付诸一生激情的热烈、奔放;谭平的绘画则更为内敛自持,由“细胞”扩散开来的线条,一笔一划镌刻着时间的痕迹,至简至纯却有强大的张力。而王川的水墨如书法抒写的恣情纵意,每一处落墨的浓淡渲染与蜿蜒纠缠,带有对艺术本质与人生哲学的深度考量。 尹朝阳以浓墨重彩的表现主义语言,把外在的山水、内在的情感、以及绘画过程中的身体体验融汇、扭结在一起,把现实的风景转换成了动人心魄的心理情境;同样是风景主题,康海涛的视线聚焦于一种人们业已熟视无睹的“城市角落”,简洁精炼的块面结构、阒寂幽谧的光影氛围、敏感动人的笔触痕迹,精微的视觉之美,最终转化为对一种为我们所忽视、所遗忘的社会存在的发人深省的凝视;倪军则从绘画史的经验出发,把十九世纪外光绘画的趣味投射到他所面对的眼前事物与精神世界中,同时也努力内化宋代绘画的精髓。其近作更是充斥着一种不和谐的、不安宁的张力,有一种压抑而狂迷的奇特氛围。周文中是用可识别的形象构建了一个非现实的空间,把画面变成一个戏剧的场域,荒诞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张雷的《葬礼》系列在单纯的黑白色调中,敏锐地把握住了一种艰辛而宿命的生命本相。简单行动和日常生活的谦逊之美是王剑的灵感来源,反复拍摄日常的瞬间唤起了生活的仪式感,在看似简单的图像中,让人感受到了平凡中的静穆与崇高。 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实践并未构成新潮流,也无意于成为新样板,但却都有着与时代精神命题的坦然面对、以及对自我体验的执著与肯定。这种活泼生动、不拘一格的艺术状态,或许就是今天真正的当代性。 ----------------------------------------------- 艾稞曼 (b.1963) 吉莲·艾尔斯 (1930-2018) 黄佳 (b.1964) 康海涛 (b.1976) 倪军 (b.1963) 胡里奥·朗多 (b.1952) 谭平 (b.1960) 王川 (b.1953) 王剑 (b.1972) 尹朝阳 (b.1970) 张雷 (b.1988)... 更多详情
-
Becoming John McLean: 1939-2019
2020年05月22日 - 06月22日 偏锋画廊在画廊周北京期间隆重推出英国著名艺术家约翰·麦克林逝世周年纪念展“成为约翰·麦克林”,将呈现艺术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阶段的风格和探索,尤其是晚期成熟恣意的绘画形态。麦克林被艺术界称为“伟大的色彩学家”,也是继塞尚和马蒂斯之后,深度探讨、构建绘画与色彩关系的艺术家。 ----------------------------------------------- 在麦克林稳定的画面结构内,特殊的动机反复出现:王冠、螺旋形、月牙形和菱形,还有三角形、弯曲的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卵形,它们在力场中翻滚,富有生命力。他还擅长利用分层和叠绘,哑光或亮光的边缘和表面处理,引起光线的沉降、闪烁以及色彩的变化。画面内的各种元素相互碰撞,经过反复测试来赢得自己的位置。如他所说,追求一种启示,而不是单纯的累积;坚持绝对的秩序,也坚持绝对的开放。 语言和音乐作为麦克林巨大的乐趣,就像他舞蹈般的图像造型,在绘画里呈现。通过不断流动的媒介,麦克林以一种平衡的爱意,将诸多日常情绪、复杂技艺和消磨忍耐的创作过程统摄在轻松的画面中。从静默的哀愁到天马行空的快乐,他的创作呈现了一切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由表及里
2019年11月14日 - 12月31日 偏锋画廊隆重推出德国年轻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在中国的第二次画廊个展“由表及里”,将呈现艺术家自2016年以来的作品。作为在中国备受瞩目的欧洲年轻艺术家,巴赫近年相继在国内的偏锋画廊、广东美术馆和龙美术馆hiart space等地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展香港巴塞尔、艺术科隆、维也纳当代、上海西岸、Art021、艺术深圳等国际博览会。 巴赫的近作游离于两种绘画之间:一种是看似雕塑的绘画作品,另一种是自我满足式的绘画;延续了最初工业化图式中年轻艺术家的敏感锐气,又在层层深入的视觉结构中,与西方传统绘画图像精神自由对接。他在作品中打破了生活日用品的固有定义,并赋予一种超现实的魅力。 ----------------------------------------------- 巴赫的创作以西方艺术史名作为素材,可追溯到传统静物画、分析立体主义和合成立体主义、以及20世纪60年代源于包豪斯几何学的欧普艺术等。同时,他的部分作品还涉及现代艺术早期的色彩光影学说和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绘画,部分作品则触及十七和十八世纪的错视静物画,尤其是后者,这类画作有趣地将来自中产阶级书房和纪念品小橱柜的文字、信件、便笺等物品元素,组合成其主人、朋友或家人的肖像。其作品并非可解读的画谜,也没有讲具体的故事,而是在个体层面上展现了被作为工具使用到的图册、登记本和滤网,它们被用来建立秩序和结构,表现不断变化着的媒介和不断变革的时代。视错觉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过人之处,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信赖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因为太容易被其迷惑和诱导,引入歧途。 巴赫的绘画以精心编排、井然有序的方式创作,关注的是一种没有剧本的中断。然而这并不妨碍你感受到一种对当代的回应:我们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表面文章和外部特征,好像一直停留在表面。 更多详情
-
抽象群展第十二回
2019年09月30日 - 10月30日 偏锋画廊同时关注抽象艺术与具象绘画在当下的多元发展。年度抽象系列群展见证了对绘画抽象性的追问并为此搭建桥梁,此次展出艾稞曼、谭平、王川、约翰·麦克林、康海涛等十位当代艺术家共计28件作品。通过来自亚洲及西方艺术家之间的相遇与碰撞,探索绘画观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 更多详情 -
藏锋敛锐——具象绘画群展
2019年07月18日 - 09月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即将推出“藏锋敛锐——具象绘画群展”。具象绘画之所以在中国当代绘画中成为主流是由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背景。经历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成长之后,从传统中走来的具象绘画更国际、更当代。此次展览以问题化的角度,通过呈现艺术家尹朝阳、倪军、宋琨、康海涛、章剑、周文中、齐星、陈卓、江山春等学院精英化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个案,重新讨论“具象”绘画在当下的多种可能性。 ----------------------------------------------- 在中国自己的美术历程中,“具象”概念的经历虽与西方不同,但也足够复杂。它的提出不是为了针对“抽象”,而是为了既区别于早已抛弃掉再现性、形象性的当代艺术,也区别于固守在单一风格合法性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实际上,从一开始,中国的当代绘画就是在这个夹缝中生存与生长,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无法立即放弃他们所受到的写实主义美术与现实主义美学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在这个教育背景上寻求在当代艺术的“国际语境”里形成当下的艺术语言与方式。因此,具象绘画成了一种中和的,但又尊重本土美术线索与现实社会情境的实践路径。 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具象”正是“写实”逐渐从“现实”剥离而出的结果,和其西方的同类一样,它也是一个主动性的、自主性的概念,用来收拾和整理那些各种激进主义冲杀之后的残局。而对于今天的中国,它又包含着一种警惕“国际潮流”而返求自身百年美术传统的意味。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们共同的经验。如果我们暂时无法给出更确切的命名,那么或许可以从“具象”出发来讨论出那些始终无法绕过的经验与历史。 在这个展览中,艺术家们具象的风格与路径各异,尹朝阳、康海涛、章剑把外部的风景与内在的情感、情绪,以及绘画过程中的身体体验融汇、扭结在了一起,把实在的风景转换成了一种心理的情境;周文中则是用可识别的形象构建了一个非现实的空间,进而把画面变成了一个表现与戏剧的场域。宋琨、陈卓则把学院写实的风格和技法运用在了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和物像关系中,以此趋近着一种超验的精神性。齐星、王鑫则是高度细致地描绘着眼前的实在,用一种极度自然主义的眼光和手法带领我们观看着现实中的每一个不自然的细节。倪军则面从绘画史的经验出发,把十九世纪外光绘画的趣味投射到他所面对的眼前事物与精神世界中。他们的艺术作品与实践并不形成潮流,也无需成为样板,但却意味着对集体及自我经验的坦诚与肯定,在今天或许这样才包含着一种真正的当代性。 ----------------------------------------------- Yin Chaoyang 尹朝阳(b.1970) Ni Jun 倪军(b.1963) Song Kun 宋琨(b.1977) Kang Haitao 康海涛(b.1976) Zhang Jian 章剑(b.1968) Zhou Wenzhong 周文中(b.1974) Qi Xing 齐星(b.1982) Chen Zhuo 陈卓(b.1986)... 更多详情
-
倪军
2019年05月16日 - 06月26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荣幸地推出由艺术史学者于渺策划的倪军个展“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倪军长达四十年的绘画生涯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当代艺术个案。通过呈现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展览试图将倪军丰富的艺术实践放置到多重艺术史的框架中比照思考,在重新认识其创作语境和价值的同时,也质疑、反思本土与全球多元阐释框架的交叠和错位。“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既是系列问题的提出,也是研究的开始。 ----------------------------------------------- 生于1963年的倪军于1979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是“文革”后第一批入校的学员。毕业后,倪军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系学习,师从袁运甫先生。多年的学院训练给倪军打下了坚实的写实绘画的基础。1989年,倪军以一副抽象作品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之后,他远赴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学习,师从Leon Golub等美国重要艺术家。90年代初期,纽约聚集了陈丹青、艾未未、徐冰、马可鲁和陈逸飞等众多中国艺术精英,倪军是这一艺术生态中最活跃的一员。他在纽约为中国艺术家策划了多个展览,还创办了《中国艺术家国际促进组织导报》,并拍摄了多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影像作品。之后,倪军在全球各地游走,遍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强烈地体察到中西方艺术评判体系之间种种的不兼容和不对等关系。2001年回国后,倪军转向研究董希文、吴作人、朱屹瞻、汤小铭、袁运甫等中国现代美术家的创作,并且持续从马奈、柯罗、库尔贝等19世纪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绘画中汲取营养,同时也努力内化宋代绘画的精髓。 艺术史学者于渺这样评价道,“倪军以其复杂的艺术生涯勾连起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全球美术史之间的种种矛盾。倪军的个人轨迹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程相平行,却错过了其中最重要的历史转折;倪军是多位重要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密友,却几乎没有参加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展;倪军向美国最前沿的画家学习,以此摆脱中国学院教育的落后,之后却又自觉地重返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深处;倪军遍览西方当代艺术,却依然执迷于绘画这一‘过时’的媒介,并有意识地与当代艺术的潮流保持刻意的距离。种种貌似逆流而行、错位环生的自持状态使倪军成为一个棘手却极具历史价值的个案。倪军成长于一个充满断裂的20世纪的尾声。带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写实主义绘画是学院教育赋予给他的基因,也是中国20世纪美术进程在他身上凝结的历史遗产。作为冷战瓦解后第一批进入全球流动的中国艺术家,倪军没有急于抛弃这一不被西方艺术价值体系接纳的遗产,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深度自觉的错位。沿着这一错位的线索,倪军有意识地承接并转化中国近现代绘画独特的品质,并内化19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和宋画的精髓。倪军丰厚的创作在本土和全球多重现代性的纠缠之处展开,其复杂性敦促我们通过他的个案去反思仅仅将欧美艺术史作为评判全球当代艺术的单一参照。从这种意义上,倪军的‘棘手’是一种珍贵并有待被正视的价值。” 展览将于5月16日开幕,持续到6月26日。 ----------------------------------------------- 倪军,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倪军是“文革”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在师从袁运甫先生研习壁画专业之后留学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研究院,师从美国绘画大师利昂·高乐布。1993 在纽约SoHo参与成立OIPCA中国艺术家国际促进组织,曾长期活跃于纽约艺术界,多次举办个展,先后任教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与国内重要艺术院校。2001年回到北京专事创作之余,多任教于北京和天津的艺术院校并曾以艺术家身份主持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二百余期。作品被收藏于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广东美术馆、北京元典美术馆、深圳坪山美术馆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等,私人收藏遍布世界各地。 ----------------------------------------------- 策展人:于渺,北京 更多详情 -
弗兰兹·艾稞曼
2019年03月21日 - 04月27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荣幸地推出德国当代艺术家弗兰兹·艾稞曼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弗兰兹·艾稞曼生于1963年,1990年获得DAAD奖学金,以迷幻的抽象绘画和融合建筑空间的沉浸式装置闻名于世,作品广泛展出于国际重要展览,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重要博物馆收藏。弗兰兹·艾稞曼是当下活跃在国际画坛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 英国《卫报》曾将艾稞曼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立体主义者”。这个赞誉初看上去有点奇特,细思之下却是意味深长。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立体主义第一次将时空相对性引入艺术,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更新了人们对绘画实践中时空建构方式的全部理解。“同时”与“变位”这一对比喻不仅适用于量子物理学,也适用于立体主义,甚至包括我们今天的一切。虽然立体主义作为一种风格已经退出了艺术舞台,但曾造就了它的这部分基础经验在今天这个超移动的社会中反而得到了增强,空间-距离几乎被数码通信抹平。实时讯息通过全球网络传播,今天所有人都可以获得。 艾稞曼敏锐地捕捉到以上这些变化,而他同时也注意到在这种交流方式的席卷下,一些仅属于本地的东西正在渐渐消失。他因此开始旅行,频繁的,长时间的旅行。艾稞曼并非蜻蜓点水的游客,相反,他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宏大和细微,复杂和简单的各种事物。他轻装出行,带着笔记本,一架相机,加上铅笔和纸,这些合在一起创造了被他称作“精神地图”的记录,后者是以高度浓缩的形式出现的关于一路所见所闻的的记忆,也包括行旅中偶然降临的灵感和念头。 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就来到香港,然后依次周游了马尼拉、雅加达、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接下来是柬埔寨,随后沿着越南的海岸上行,乘坐汽车去了西贡,再从那里取道广州和桂林,回到香港,然后乘船到上海,再到北京,最后经由跨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柏林。而这趟旅途是相当漫长的,他在北京一呆就是一个月,在乌兰巴托也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旅途中,艾稞曼随身携带着13x19cm的小速写本来“消化”一路的见闻 。他创造的“心灵地图”并非简单的速写、记号或描述,相反,艺术家将它们看作是完整的作品,虽然尺幅不大,但是在图像的复杂性上足堪与他此前创作的、可达300x700cm甚至更大的绘画相抗衡。“精神地图”是一系列流动的创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开始于某个地点但在其他地方持续进行,有些要到艺术家回到柏林之后才能真正完成。说到底,当大部分艺术家们以稳定的生活为基础,在巨大的工作室里面进行创作的时候,“精神地图”其实代表了一种游牧的艺术。虽然艾稞曼既游徙也定居,但他将时-空维度注入创作之中,旅行花费的时间、拉开的距离同路上的种种经验被编织成微妙复杂的层次,它们一齐向观众显现自身,同时也显现彼此之间的差异,正如记忆在人类心灵中的状态一样。我们的记忆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运行的,它不会像电影中一幕一幕依次展开的情节那样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要造访记忆,我们必须首先解放那些被折叠在一起的种种细节,比如情景、声音、气味,然后才是那些由记忆所承载和传递的情感与知识。 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艾稞曼的绘画所召集的种种形象同我们从记忆中对经验进行解码的过程形成了平行关系,而我们总是在重新编辑我们的记忆。艾稞曼有时会在画面上留下“盲点”,这是一些空白的斑点,直到这些作品进入下一次展览,他才会填充它们,给作品插入新的“备注”。以这种直接的方式对作品展示现场的具体语境来作出回应。有时,艺术家通过这些最后一刻才加入的内容来建立起同观众的情感联系,他会用旅行时使用的颜料和画笔在画面中添上来自当地语境的一个话题,地点,或比喻。有时,他则用这种方式对那段时间的世界新闻来作出当下的反应。总之,绘画在阿克曼这里脱离了它最常见的功能,被转化为一种流动的、通用的且是即时性的语言。 ----------------------------------------------- 弗兰兹·艾稞曼,德国人,1963年生于诺伊马尔克特-圣法伊特,现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和卡尔斯鲁厄。弗兰兹·艾稞曼1984-1988年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1989-1991年在汉堡高等教育学院学习;1990-1991年获得DAAD奖学金前往香港。2001年起担任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学院教授至今。弗兰兹·艾稞曼是一位活跃在国际画坛的画家、版画家与装置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艺术创作涉及素描、水彩画、壁画、油画及融合摄影与建筑空间的大型绘画装置,作品以国际旅行、全球化和城市化为主题,反映了全球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政治问题。 1997年因重新设计了慕尼黑地铁站,弗兰兹·艾稞曼获得了诺德霍恩市艺术奖;2004年获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雨果·博斯(Hugo Boss)奖提名;2005年获德国“MFI Preis Kunst am Bau”奖。艾稞曼曾于200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广泛展出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圣加仑艺术博物馆、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重要美术馆,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及永久收藏。 ----------------------------------------------- 策展人:艾墨思, 北京 更多详情
-
张羽
2019年01月23日 - 02月2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即将荣幸推出艺术家张羽在画廊的首次同名个展。展览将呈现张羽创作于2017年的系列作品《上墨,被水浸泡的南京日报》,实施清洗的对象不只是南京日报,还有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及中国教育报等。 作为中国实验水墨的领军人物,张羽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水墨现代性在视觉形式与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发展方向。八十年代后期开启三十余年的水墨实践,“灵光”系列是张羽探寻水墨现代性问题的开始,标志着其对书写的笔墨终结;“指印”系列使抽象性的图像逐渐化为痕迹,是以文化概念的行为方式针对艺术问题的表达,建立起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系统;“上水”、“上墨”、“上茶”走出水墨,通过纯粹又无直接意义的装置行为,传达超越日常观念的认识,探索其置于不同自然文化语境中的多重关系和可能。 与以往不同,《上墨,被水浸泡的南京日报》是借助日常现成品“报纸”,使用水墨媒材浸泡实施的清洗行动。“上”的观念与一个特殊内容遭遇给予出具有意义的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对内容的改变,而是对其承载的改变,或许是一次转折、再生。尽管使用水墨媒材,却与水墨无关。“报纸”包含或有益或无益,还有谎言一样的垃圾等所谓日常信息,是一种非常混杂的物。而上墨,是针对此现成品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更为彻底的离开了人们脑海中的水墨,与其曾经创作的“上墨”作品所指无关。上墨之后,报纸上的水墨痕迹,被视为一种清洗及再生。 张羽早在2008及2011年携“指印”系列参展偏锋新艺术空间第一回及第四回抽象群展。此次个展,是张羽最新系列的完整亮相,也是张羽水墨探索的再次出走。如同他自己所言:“艺术在于如何走出原来被艺术设置的系统,艺术的创造在艺术之外,是创造以往没有的空缺推动着”。 更多详情 -
陈坤
2018年11月30日 - 2019年01月6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即将推出艺术家陈坤同名个展,这是陈坤在偏锋的首次个展。展览将集中展出陈坤的近作30幅布面油彩及纸本作品,是艺术家近二十年抽象艺术探索实践的首次完整呈现。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陈坤早期的绘画以自己为原型,表达生命内在的困惑和焦虑。进入2000年后,他的艺术探索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画面中的具体形象日渐弱化,越来越专注于心,痴迷于线条本身,这使他沉浸于精神的内化之中,一道一道线条一遍一遍地叠加,积微成量,使其更加整体、博大。虽然表面很“抽象”,但精神体悟跟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脉通流。他发现在这个广大悠远的文化语境里,能够和自己建立更为深层、更为平静的对话。 近年来,陈坤用毛笔替换了铅笔与油画笔,毛笔与亚麻布的融合与消解,形成了丰富而敏感的视觉信息。在微观与宏观的平衡中,恍然可见的是雄壮的山水气象和淡然的文人情怀。相对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或蒙德里安的冷抽象,陈坤的作品是含蓄而温润的,那种说不明,道不清的幽深和虚空却隐含了道家“唯庸有光”的思想特质。 ----------------------------------------------- 陈坤,1961年生于四川雅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86年参加《新具象》西南艺术群体展(四川美术学院,重庆),1988 – 2005年先后从事动漫绘画、平面设计印刷与广告企业策划等工作。2005年至今多次在北京及英国伦敦举办展览。 更多详情
-
吉莲·艾尔斯
2018年09月13日 - 11月15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荣幸地推出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1930-2018)在亚洲的首次画廊个展。吉莲·艾尔斯因其抽象绘画和版画中丰富强烈的色彩而著称,1989年获特纳奖提名,是世界最重要的女性抽象艺术家之一。2017年曾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大型展览。 ----------------------------------------------- 作为“斑点派”(发展于战后欧洲的非几何抽象风格)的先驱,艾尔斯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影响,以抒情多变的行动绘画风格创作。长而厚的笔触,斑驳、虬结的色彩,在一次次的躁动、狂喜、震撼与回归中,挥洒着自己深沉而崇高的内在体验,蕴藏着不息的能量和无尽的想象与思考。 艾尔斯的艺术创作受到提香、透纳、莫奈、塞尚、梵高等西方艺术大师的影响,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从世界各地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绘画与日本浮世绘有一定的偏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艾尔斯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作“色情的崇高”绘画,在色彩的狂想中演绎女性身体与大自然和颜料邂逅时的体验。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有一种贯穿画面的形式感,清晰的形式与色彩符号构成的视觉形式时而跃动时而静止,却始终保持着天然与生动。艾尔斯还尝试在多种维度上创作,从未刻板拘泥,用毕生创作展示了一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反复实践,探索着颜料和绘画的可能性。 偏锋新艺术空间作为艾尔斯在亚洲唯一的代理画廊,此次展览精选了艾尔斯毕生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珍稀画作,将展出艾尔斯二十余件大尺幅“厚涂”油画及纸本丙烯作品。涵盖了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直至2000年以后的晚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实践探索,全面回顾了艾尔斯创作中“从提香直至葛饰北斋的丰富的艺术史文脉”的艺术史印记。 ----------------------------------------------- 吉莲·艾尔斯(1930-2018)英国人,生于伦敦,1945-1950年就读于坎伯威尔艺术学院。1960年,艾尔斯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在毕业后的近30年时间里,艾尔斯担任过多个教学职位,1978年成为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1981年在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并于1983年在蛇形美术馆举办回顾展。 闻名遐迩的特纳奖于1989年将艾尔斯列入最终候选名单。艾尔斯于1991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RA),2011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7年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为艾尔斯举办1950年代至今的大型作品回顾展,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艾尔斯的首次中国个展。艾尔斯的画作被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巴西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展览足迹从英国延及欧洲,东达印度,西至美国。 更多详情 -
抽象,一种绘画修辞 中德艺术比较研究
抽象群展第十一回 2018年07月21日 - 09月2日 策展人:艾墨思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荣幸呈现画廊年度展览《抽象群展》的第十一回,此次展览将汇聚来自中国和德国的艺术家。德国艺术有着极为深厚的绘画性抽象传统,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奠基时期起,即引领发起了卡塞尔文献展等其他重要展览。因此,德国艺术家对于很多中国艺术家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谭平,曾于90年代初期在德国学习。他的艺术作品与伯纳德·舒尔茨(1915-2005)和卡尔·弗雷德·达门(1917-1981)的作品并重,这两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普遍被囊括在德国重要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中,偏锋画廊有幸首次在中国呈现他们的艺术作品。 ----------------------------------------------- 作为中国专注于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画廊,此次展览,偏锋新艺术空间带来目前中国极具声望的、与画廊已经合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抽象艺术家:王川、张羽和康海涛等,以及几位来自德国的抽象艺术家。 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漫长、复杂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如果没有亚洲艺术的潜在影响,欧洲及之后的美国现代主义艺术不会经由相似的路径发展。同样,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艺术和艺术家,试图与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重新建立联系。很多艺术家关注到德国艺术,亦或选择去德国深造,归国后开启职业生涯。此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谭平、何健分别于1989年至1994年、2005年至2011年在德国学习。其他参展艺术家都彼此相熟,与画廊关系良好。 其余六位参展的德国艺术家中,伯纳德·舒尔茨和卡尔·弗雷德·达门是德国战后(在经历灾难般的纳粹统治时期后重返文化国家的重要时刻)艺术的先驱者。德国艺术的重生是他们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并在创立文献展时期达到顶峰。 中德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不仅揭示了抽象绘画在不同文化半球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也连接着不同的世代传承与探索创新。此次展览也将诠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抽象绘画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实践,绘画修辞仍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语言。 本质上,此次展览可看作是在全球语境下探索当代抽象艺术实践的一个试点。 ----------------------------------------------- Bernard Schultze 伯纳德·舒尔茨 (1915 - 2005) Germany 德国 Karl Fred Dahmen 卡尔·弗雷德·达门 (1917 - 1981) Germany 德国 Julio... 更多详情
-
张雷:漂浮于夜之河流
2018年05月17日 - 07月1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荣幸地推出展览《张雷:漂浮于夜之河流》,集中呈现了青年艺术家张雷自2010年至2018年创作的近两百件独幅版画(Monotype)及纸上水彩、丙烯作品。涵盖了张雷从艺术初创实践、逐步成熟到自成体系不同阶段的艺术创作,是他艺术风格与个人特质的首次完整亮相。张雷的艺术实践以融汇绘画和版画的技艺、以及其神秘又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而闻名,他的作品往往让人联想到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的著名组画《战争的灾难》(Los Desastres de la Guerra),同时,其作品布局又颇似马克思·恩斯特(Marx Ernst)那些近乎抽象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江心洲是位于南京扬子江中的一座岛屿,张雷已在此生活了七年。在江心洲生活期间,艺术家目睹了岛屿的巨大转变也见证了无数家园的拆迁与社区的解散,逝去的这一切既带来了新的发展建设,又以幽灵一般的形象继续存活于张雷的画面之中。 走进这一囊括近两百件独幅版画(Monotype)与纸上绘画的展览,观众定会为艺术家颇具迷幻气息的绘画意象着迷。黑暗的风景,废墟中的建筑物以及苦痛的人们涌上岸边,仿佛所有的记忆被冲回,宛如一件掉入浪花深处的旧外套,或许只能顺流而下在靠近河岸的树枝上才能找回。艺术家的祖母怀抱一个小孩,噩梦般的动物栖息在漆黑的夜晚,葬礼队伍继续前进......;这就是张雷作品的主题:黑暗、浓烈、沉闷,但却充满令人无法抗拒的情感。他在提醒人们,无论扬子江流过多少水流,新时代也无法冲走人性。 张雷综合版画与绘画进行创作的精巧技艺在小尺幅纸上绘画中颇为突出,尤其令人着迷的便是他的独幅版画(Monotype):先用油墨画在铜板上,再用铜版机压印在纸上,每一块铜板只用于创作一副独版作品,经由压印呈现出的是与原铜板上的作品反向的画面。作品最终的效果像是用镜子的反面观看这个世界一般,在超现实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往往可以窥见这一修辞的应用。关注内心、发现内心的秘密俨然已成了一场革命, 正逐渐瓦解19世纪的资产阶级文化,并为多元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铺平了道路。 更多详情 -
相遇:约翰·麦克林 • 王剑
2018年03月23日 - 05月3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即将荣幸呈现展览《相遇:约翰·麦克林 · 王剑》。此次展览,标志着“ENCOUNTERS《相遇》”,一个全新并将持续推出的展览系列开启。聚焦于抽象绘画艺术,通过来自亚洲及西方颇具成就的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相遇,探索绘画观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约翰·麦克林,欧洲颇具声望及影响力的抽象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的核心紧紧围绕着“绘画、颜色及形状”。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影响,他的作品流露着胡安·米罗的返璞归真和恬淡充和之气,却未有沉重焦虑的逼迫感;有保罗·克利的神秘、深沉,但又捕捉不到纠结着死亡意味的宗教气息;浓郁的人性温暖与毕加索相似,但又不似他的放纵和沉溺。约翰·麦克林对其绘画语言的把握极尽纯粹。 王剑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中国抽象绘画的70后艺术家。2007年前后,他的绘画经历了自我演变,艺术风格一步步趋近抽象,这既是绘画语言的实践,又展现了一种强烈而微妙的心理自查。充斥着“X”结构的画面成为一种带有简扼视觉符号的焦虑生活的反射面。王剑丰富的绘画语言都尽情尽态,极富感染力。 虽然两位艺术家的绘画艺术的语言风格与内在的精神特质相去颇远,但他们的绘画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个人的心灵体验,也非常深刻地触及了一种本真的“时代特质”。他们希望躁动的社会情绪渐渐平复,喧哗的前卫浪潮涛声渐远。换言之,约翰·麦克林的优雅与深情正是后“存在主义”一代欧洲人本真的情愫,而隐含在王剑深沉、晦涩的抽象语汇中的,则是中国70后一代愈益成熟时幽深而隐忍的心灵焦灼。 如今,绘画艺术不再是“前卫”与“当代”观念的载体,“形式美”的视觉语言最终转化为复杂深刻的心理体验。在简洁精炼的“时代特质”视觉形式中探寻个人与时代的精神内涵,这既是约翰·麦克林和王剑的抽象绘画的共通之处,也是展览的意义所在。 ----------------------------------------------- 《相遇》(ENCOUNTERS)是一个全新并将持续推出的展览系列,通过来自亚洲及西方颇具成就的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相遇,关注抽象绘画并探讨艺术家之间绘画理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ENCOUNTERS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提出。1960年代,哈佛大学的威尔·舒茨将其发展为“基于开放诚信,自尊及(自我)责任的人际互动方法”。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以这种方式探索亚洲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实践观念,以中国视角发掘蕴含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家作品共鸣的艺术趋势及其同步性。 起初,抽象艺术就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人文语汇——一种被当今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所推动的途径 。而偏锋的目标也在于为中西方艺术家建立意义深远的联系。 更多详情
-
本杰明·阿普尔
地下室花圃 2017年08月3日 - 09月17日 《地下室花圃》是德国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以“矩形”这一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自然界中无迹可寻的几何形状为灵感,展示阿普尔于2016和2017年在北京两次驻留期间创作的油画、装置及影像文字作品。 阿普尔出生在德国奥格斯堡,孩提时代便随家人移居厄瓜多尔,并在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地生活过。十五年后,他因求学回到德国。阿普尔的作品体现了跨文化主义的概念——从周遭的生活环境与多样文化中吸取图像经验和观念。他当前的创作实践关注自然、空间、负空间、物质性、都市化,以及平常但不平凡的日常事物之美。展览展示了画廊空间的墙体、空间和视线,甚至建筑本身的纵横,是如何与日常材料、物体和画布交织成统一整体,本质上画廊空间是一件有着完整概念的作品。 展厅中两件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装置分别题为《地下室花圃》和《阁楼中的花圃》,日常材料和几何结构使空间透露出平静、朴素、不安,却也蕴含着能量和些许诗意;油画作品则以阿普尔从2015年便开始创作的《将桌子置于角落》系列为延伸,画面上堆叠着过百层矩形色块,色彩鲜明有力;而分布于两层展厅的文字,则是对影像《花圃中的鱼》中动物们单调却知足的内心世界的想象。 在构成主义、极简主义的形态和当代之间游离,本杰明·阿普尔用“地下室花圃”创造了一个脆弱且感性的空间。盛放着新鲜铸造出的水泥、石膏和金属框架,以及十几幅几何抽象油画和影像文字作品,阿普尔平衡着有关观念、场地和材料的抽象意味。 更多详情 -
Kang Haitao
康海涛 2017年06月8日 - 07月17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荣幸推出艺术家康海涛的同名个展,展出他近几年创作的十余幅架上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目前日趋简约、抽象的演化轨迹:不仅对日常景象的描绘越来越简约,更对那些具有显著抽象特征的物象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对康海涛来说,风景绘画首先是他对世界的“记录”与“陈述”:阒寂夜色中的遥远山岭、孤寂的加油站的模糊灯光、一个昏暗的楼道、一段光影斑驳的外墙……在这些宁静却又有如迷梦的寻常景象中,总是自然流露出复杂深沉的社会感慨和当下特有的心灵焦灼。 从最初有着驱不散的梦魇的夜景,到后来抽象的形式趣味或幽微的诗意体验的日常风景,再到近期将敏锐的日常经验置换为隐晦的图像视觉的图像化风景,康海涛笔下的风景,其实都是一个心绪不宁的见证者眼中的风景。在无尽“虚无”摧毁了种种有着鲜明意义与价值取向的见证激情的时候,这些“风景”正是一个精神失语时代睿智而深沉的言说。 康海涛近期创作的《墙》、《光的记忆》等作品,以其复杂深刻的精神体验、隐晦而睿智的抒情姿态,以及淡然而恢宏的成熟气度,充分体现了中国“70后艺术”的新境界。 更多详情
-
章剑
总有宁静的风景 2017年04月27日 - 05月2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呈现《章剑:总有宁静的风景》,这是章剑历时十年在国内举办的又一个展。展览由方志凌策划,展出章剑2014年以来创作的“日常风景”。 不同以往,章剑以截然不同的笔触创作出更为抽象,日趋表现的作品。那些略带焦灼、层层叠叠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相交织所传达出的情绪远多于他们所描绘的真实场景,赋予作品躁动不安之感。乡野和城市风景依然是章剑创作的主题,然而艺术家却赋予每一幅作品以不同特质——从造型质朴的纯真风格到野兽派浓烈色彩的运用再到后来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类似急速用笔的创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化领域中的独特风景。 更多详情 -
十年
2017年03月17日 - 04月16日 艺 术 家:Benjamin Appel / Gillian Ayres / Enrico Bach / 黄佳 / 黄渊青 / 康海涛 / 刘坚 / John McLean / Simon Mullan / Alexandra Roussopoulos / 苏上舟 /... 更多详情
-
莉莉安·托马斯科
素昧 2017年01月12日 - 02月26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呈现莉莉安·托马斯科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包括艺术家1999至2016年期间创作的二十三件绘画作品,三件摄影作品,一件影像作品和一件专为此次展览再次创作完成的空间作品。莉莉安·托马斯科,1967年生于瑞士苏黎世。就读于伦敦坎布威尔艺术学院,1995年获切尔西艺术设计学院纯艺学位,1998年获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作品曾在巴塞罗拉、帕尔玛(马略卡)、苏黎世、柏林和纽约等地展出。作品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喜利得艺术基金会、IVAM-巴伦西亚现代艺术研究所、K20/K21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品收藏、Try-Me等机构收藏。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巴塞罗那,慕尼黑。 正如策展人蒋岳红刻意在展览命名《素昧》中给出隐秘未识却蓦然触心的提示——艺术家在作品的主题选取,如让人揣摩的纸袋、令人唏嘘的褶子和使人遐思的影子,以及视觉语言逻辑的运用,如痕迹转折勾勒出的显隐,色彩闪烁交错间的律动和笔触游走穿插间的情绪,都尽显着她身为女性艺术家在平日家居的睹物神往中,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微妙的内心体验。 更多详情 -
王剑
无非物 2016年10月15日 - 12月1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将于10月15日呈现艺术家王剑的个展,这是王剑自2006年与偏锋合作以来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由英国政府艺术收藏的高级策展人、作家Adrian George策划,灵感来源于4000年历史之久的《梨俱吠陀》。展览将摄影作品、纸上绘画及大幅油画相结合,追溯至王剑在形而上、中国极多主义及广泛意义上的极简主义方向的艺术探索的源头。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
如果·但是 2016年06月16日 - 08月7日 恩里科·巴赫作品的艺术语言以直角线条为主,棱角分明,技术精准。它们展示了由尺寸和比例确认的几何原理和几何图形世界。观者只有细细观察之后才会发现,无论是单个图形还是整体图像都蕴含深意,让人不禁想起建筑立面、存储系统和盒子。 对于颜色的应用也有双重意义,巴赫用颜色赋予几何图形艺术之美。他的画作一方面富有科技感,一方面又和艺术微妙地结合,互为载体。通过采用特别的颜色和色调以及技巧高超的线条,巴赫鼓励观者从二维(图形)以及三维(物体)两个方面做考量。 巴赫绘图结构的魅力在于,画面中出现光点。他有意识地引入空间效果、阴影线、轮廓或通过某个静物暗示视角,构建虚拟空间。这种技法使得画面产生光学效果,类似浮雕或在画面表面做突起效果。而一旦意识到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就会立即被严格的二维空间打破,迫使观者回到二维世界中。 平面和空间与色彩相得益彰,引导观者的感知。 恩里科·巴赫在技法上的优势与掌控透视和纵深影响的能力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个人化烙印,此外更是建立起一种“异质感”:创作过程中的即兴、偶发性及后期作品中的关联开放性。当“异质感”被揭开并逐渐颠覆直至茫然,他画作中的精湛技巧则渐入佳境。 更多详情 -
诗性的抽象绘画
抽象艺术第九回展 2016年04月23日 - 06月5日 不同于格林伯格断言的形式主义作为西方现代绘画必然归宿的抽象观念,真正杰出的抽象艺术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视觉游戏。 近年来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抽象艺术,可谓是一种诗性的抽象艺术。诗性是前卫性、观念性,以及面临个人与体制、先锋与主流的二元对立,个体建立在迷失的批判激情与其惨淡的精神废墟上的诗性;抽象则是抽离了习以为常的社会、文化、人性批判视角,及诸多所谓当代进步的观念,重新面对自我并产生无以名状的生命激情的抽象。这样的抽象艺术,应当是正悄然聚集的、重新熔铸古今精神世界的诗性的当代艺术的先声。 此次十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像一首交响乐,直沁内心…… 更多详情
-
诗意地栖居
2016年03月11日 - 04月10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世界图景中,曾经作为当代艺术核心价值的“先锋性”、“实验性”渐渐丧失了自身活力;曾经风起云涌的批判话语也显得意兴阑珊——当我们最终与现当代文化一直试图解构的“现代体制”面面相觑的时候,我们却深陷在哲学贫困、人文精神堕落、甚至抗争的激情也被消耗殆尽的广漠虚无中。 在满地狼藉的虚无时代里,艺术何为?这需要我们从流行的当代视觉趣味与批判话语中解放出来,在更宏大的视野、更开阔的心胸、更敏锐的生活体验、以及更质朴的艺术表达中,重新激发艺术的内在活力:从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的那些或深沉、睿智,或敏感、纯真的精神体验中获得内心的启迪;在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传统中推陈出新地锤炼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 《诗意地栖居-回归诗性的当代艺术》是我们对这种新艺术趋向的初次探究。虽然参展作品的艺术主题、语言形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特质都各不相同,但却都能看到艺术家们对当代文化与艺术所面临的深层变革的清醒认识:在中西方社会文化的深层交流与冲突中,在传统与当代的巨大张力与重新交融中,他们从高傲、愤激的批判者退回到真诚而深沉的体验者,从艺术风尚的引领者退回到敏锐而质朴的表达者。 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他们的艺术是在“本真的作诗”——“这种度量一旦发生,人就能根据诗意的本质来作诗。而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就能人性地栖居在大地上……” 更多详情 -
廖斐
“这句话是错的” 2015年11月15日 - 12月27日 廖斐对于系统、规律如何形成,有其个人特别的偏好。这种偏好可以在他的阅读清单中发现,譬如说,他对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以及科学史的关注;而对抽象的封闭场域的建构,也是他在近几年间的艺术创作的主要课题。在他最好的那些作品中,艺术家所挑选的材料总是被安排到一个室内空间里,像是句子一般工整地展现一种形式上的平衡感。这些作品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而廖斐真正希望指出的,还是事物的存有问题:事物的逻辑究竟是如何创建的?就像语言无法描述文法背后的事物,我们也无法具体指称那些创造我们的契机,和事物在那个层面运作的逻辑。 “这句话是错的”可以说是廖斐对自己创作所下的注脚。这意味着一个人企图以语言表述来反对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里面的组成份子希望看到整个系统的边界。在这边,廖斐关注的是如何创造理智上一跃而过的契机。作为观众,我们要问的是,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关于真理的问题,如何放到我们当前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图像世界里面来认识——这也许是谈论“这句话是错的”和廖斐实践的正确语境。 更多详情
-
王川
漫漫归家路 2015年09月20日 - 10月26日 王川是80年代和80后中国艺术史上的传奇⼈物。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他对过去35年来创作的一次突破和创新。他很早就体会到抽象艺术的⼒量和重要性,更是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史上举⾜轻重的艺术家。 在漫漫归家路展览中,作品的创作灵感丰富而复杂。有些源⾃自国画⾥的线条转化在布⾯油画上,也有涂画,有些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元素。如同王川怀疑抽象的纯洁性一样,他也怀疑写实的⼒量。本次展览的主题“漫漫归家路”将几条不同的创作线索归结在一起。有些作品直接用房⼦或家命名,但它们其实都是些没有重量、没有密度、也没细节的结构,让⼈不禁联想到盒子,甚⾄至墓碑,也许是房⼦(在很多⽂化中,房子都隐喻着身体)。在“线条”系列作品中,总是让⼈隐约看见画面中有些奇怪的建筑;在其他的一些作品中,仿佛可以看见房顶的结构或是残垣断壁。 “漫漫归家路”展出的作品,反思“家”这个概念蕴含的巨⼤⼒量和产生的共鸣,同时也表明⽆无论是从个人的,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没有什么归家的捷径可以让⼈回归到清净的本源。这些作品探寻的纯洁性并没有逼问⼈们这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抑或经典的还是当代的。 更多详情 -
向内
中国抽象艺术第八回展 2015年06月19日 - 07月31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荣幸地推出“向内-中国抽象艺术第八回展”。本次展览共展出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康海涛,戈子馀,刘坚,梁铨,孟倾鈊,苏上舟,谭平,王川,王剑,王世龙,朱岚,恩里科·巴赫(特邀,德国)。 本次展览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探寻西方传统抽象艺术与中国自身文脉的关联性,相似性及不同。同时也在质疑抽象艺术在中国,仅是几何图形,空间构成,色彩和线条,抑或是进一步探索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脉的新走向?偏锋新艺术空间自2008年开始,持续推动中国本土抽象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8年,大部分中国重要的抽象艺术家和年轻新锐都参加过这个展览。 更多详情
-
破|绽
图画手工第六回展 2015年04月18日 - 05月17日 图画手工第六回展展出四十四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一如既往,就确定的主题发布甄选通告。我们尝试将参加展览的主动权留给提交甄选作品的四十二位艺术家。在约谈和沟通之后,有作品可实施并能呈现的三十九位艺术家选择了参展。此外,我们也向之前参加过图画手工的七位艺术家发出了参展邀约,有五位艺术家应邀展出作品。 图画手工第六回,在把持“用手去思考”的初心之处,也刻意留下一回因“破绽”之名甄选邀约成就的意在“破|绽:De-Bug”的展览:一个视觉报告,一次有关当代艺术生态的田野考察。我们期待与置身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同好和同道一起,分享这一次“图画手工”群展试图传递给你的旁观和异见:在发现和找到“破绽”之外,最动人心之处是“破绽”带来的另一个改变视觉呈现的机会,另一次审视当代艺术展览机制可选项的实践和另一种挑战艺术常态的逻辑。 更多详情 -
梁碩
托普歐樂居 2015年01月27日 - 03月15日 梁硕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建立了一个拓扑空间,观众进入展览,就进入了这个拓扑结构中。主题“托普歐樂居”其实是一个花招,一个故意显摆出修辞的修辞。这种过度的、矫饰的趣味,带着自得其乐的努力炫耀,因毫不掩饰的媚俗而获得了某种反讽效果——这或许就是梁硕称之为“渣”意的美学。当然,梁硕的工作并不只停留在美学或文化趣味上,他更在意的乃是一种工作机制:在条件性中去呈现出可能性。 新改造的展厅空间结构给了梁硕一个具体的出发点,作品的基本空间构架及展示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展示与观看的关系)都来源于此。在这个展览中,他希望能建立一种空间的延续性及观看的反身性,试图让展示方式本身成为展览的内容,把观众自身的体验变成观看的对象。延续性是一个典型的拓扑学问题,但在梁硕这里,除了构造面与空间的延续性之外,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完整结构——即艺术系统的延续性——的呈现,也是他工作的维度之一。 在给定的工作时间与预算下,梁硕选择了轻型的建材与软装饰材料来搭建他的拓扑空间结构。而在更具体的搭建方式上,他即兴抛洒木条落在木板上,由偶然形成的分割线来裁切板材,再依据板材的边缘匹配逻辑拼接、延展为立体结构。在这种机制下,梁硕获得的是一种具体的自由。实际上,趣味与机制,或者说自我与自由,又在梁硕这里构成了某种互相抵触,而又互相推进的关系。 更多详情
-
谭平
彳亍 2014年09月28日 - 10月26日 谭平,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秉持“内观与自省”的重要艺术家。恰值谭平卸职履新之时,筹备两年之久的最新个展《彳亍——谭平作品展》 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启幕。此次个展展示的是谭平自2013年开始的最新艺术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谭平一贯创作立场与态度的呈现。 此次于偏锋新艺术空间展出的作品,来自2013-2014年艺术家对于自我挑战的再一次创造性尝试,同时也包含多件谭平个人艺术轨迹中代表性作品。他对艺术本源的追求经历包含了从“画它”、“画我”到“我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艺术家自我提升的过程,沉醉于写心般的创作方式,建立起一个完全自我的叙事世界。 “彳亍”,慢行慢进,时走时停。“彳亍”的命名既是对谭平创作理念“内观与自省”的延续,也是谭平多年艺术历程的真实写照。从中央美院到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学习经历,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教师到设计学院院长再到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身份转型,每一次身份与角色的转换,都带给谭平的艺术创作以新的可能。 在“谭平:彳亍”中,时空的概念被弱化,谭平所要传达的“彳亍”的意识得以升华。在“内观与自省”中,呈现出谭平在艺术形式探索上的自由与开放。一段不知止于何处的艺术之旅,选择“彳亍”的谭平,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难得的一个内省反思的立场。 更多详情 -
抽象艺术第七回展
2014年06月6日 - 07月6日 2014年的抽象艺术群展主题是“此时、此地”。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讨论和呈现中国抽象艺术一直是偏锋新艺术空间主要关注和推动的学术方向。尽管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由化、全球化,但是,中国的抽象艺术以及关于它的解释仍然要从此地、此时出发,从艺术家个体的存在经验和思考出发。当然,肯定某些创造源来自别处,或许不少创造之果,也会饮誉他乡。但只有“此地、此时”才能为这些创造价值基础。循着这样一种思路,偏锋所选择的艺术家通过与国外抽象艺术的比较来进一步强调抽象形式的根性。 从2008年以“走向后抽象”为主题,到2009年“在——展览在抽象画诞生一百年之际”,再到2013年“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心手相应”。每一年,偏锋对展览主题的提炼也许能够在诸多个性化的创作探索中寻找到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某些动力之源,以此提示给观众一条路径来看中国抽象艺术慢慢长成的果实。 更多详情
-
聪明坏了
A+A第七回展 2014年04月8日 - 05月8日 策展人鲍栋将这6位艺术家作品中的敏感与机智形象地概括为“聪明坏了”。 这是一个极其日常的短语,但却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反语修辞。如果用“聪明坏了”去评价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这通常意味着你在不得不赞美这位艺术家的智性的时候,又对智性价值本身做出怀疑。事实上,“聪明”总是被不自觉地等同于“小聪明”,而艺术创作中的聪明经常被认为只是带来了一些小点子。而人们习惯性的对艺术有着更多的要求,比如深刻的社会意义、正确的政治立场、真实的经验状态、极致的感官效果等等,聪明被认为只是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已。但如果把艺术中的聪明,即其中的智识性因素作为专门的着眼点呢?这个展览试图呈现艺术家的聪明,更确切来说是他们对纷繁变化的外部世界的敏感程度与处理能力的自足价值。智性在这里不再被仅仅被视为工具性,它被尽量从修辞、批判、论辩等效用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自成立的讨论对象。 “A+A”自偏锋新艺术空间2006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有七届。这个展览平台从最初艺术家以AA制这一自觉和自发的方式形成展览,到现在以群展的方式,邀请策展人和艺术家来共同完成展览,着重强调呈现艺术家的个体性,把艺术家最新的独立探索作为展览的出发点。从最初的年度展到2010年更新为隔年展,在九年七届的时间中,共104名艺术家参与,众多的艺术家通过“A+A”这个展览平台逐渐被大家熟知。 更多详情 -
吴海洲 2013
2013年11月22日 - 12月29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呈现吴海洲创作的18幅作品。作为一次小品性质的个展,我们将会看到吴海洲近一年“随步所之,随目所及”的自由、旁观式的观察方式。 当代视觉图像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交流已成普遍现象,从具象到抽象,照片到绘画,公共的到私密的……加之对更新颖的视觉形态的浓厚兴趣,种种“传统”形态的绘画似乎不断向边缘滑落。但吴海洲依然选择了“绘画性”,因为在他看来,绘画可能只是从一个模式跳到另一个模式中,他要做的只是从自我的立场,通过画笔让种种似乎毫无共同点的对立因素自在、和谐地相处。 从早期的图像阐释到对某种公共情愫的描述,再到现在对个人感触的细腻表达,吴海洲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生动、率性的绘画性。不同的是,个人孤独的内心体验日渐突出,情感的迸发方式却日渐平和淡然,就如随想一般。种种看似各不相关的突兀意象,也在孤独、荒诞的生命感触中融合在一起。在这些融合着生动、率意的绘画性,孤独、荒诞的生命体验和淡然而又抑郁的情感姿态的绘画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位执著于自我内心体验的青年艺术家不一样的创作和生活态度,也深深触及到我们这个深陷“话语焦虑”的时代的精神困境。在这个意义上,吴海洲此次小品式的绘画实践,其实是他对“我们遗失的话语”的一次个人邀约。 更多详情
-
心手相应
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 2013年07月5日 - 08月5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开启年度展览项目“心手相应——中国抽象艺术第六回展”。参展的艺术家有:梁铨、王川、谭平、萧昱、马树青、康海涛、黄佳、苏上舟、李涛、何勇君、 核桃室+武权。 参展的艺术家们有着不同的年龄段,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动态的、多样和交互性的中国抽象艺术。审视今天的中国抽象艺术,它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范畴,更多的是相对“写实绘画”而形成的对抽象艺术的基本认识。抽象艺术在中国三十几年的发展,慢慢地形成了其内在的、特有的逻辑,作为从事抽象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将抽象艺术孤立起来,他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媒介和表达上的尝试。本次的参展艺术家无论是在媒介或是观念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更多详情 -
吴笛
宝贝,不哭 2013年05月11日 - 06月15日 吴笛个展“宝贝,不哭”描绘了没有四肢的人、畸形人、雌雄同体,人与动物的变异,寻找非理性事物与自然事物的结合,揭开“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世界”,就如同科学魔术混同那般,把世界推进奇妙的氛围中。在自然与精神的境界中,人类有变身上至天使下至动物的所有造物的可能性。所谓人性,不过是先入为主的成见。 吴笛描述着自己理想中的神秘世界,表现出对描述对象近乎情欲的执着,以及对这个世界隐喻式的执着。2012年我们经历了一次“世界末日”,在这一年吴笛开始了“死亡之舞”,人们期待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末日论也成为了一个历史现象,而对于死亡的幻想是文化落寞的幻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希望于怨恨,在对末日恐惧的同时,却也等待那时刻的降临。心灵的发展不可能是单向的,凡理性走过的地方,必留下非理性的痕迹。“浮十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如果这世界包含天堂和地狱,人们就希望自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更多详情
-
玩+意
图画手工第五回展 2013年04月3日 - 04月2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呈现以“玩+意”为题的图画手工第五回主题展。 偏锋新艺术空间立足探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初的图画手工科,在当代艺术实践中可能给出的新解,常设两年一回的图画手工主题展览项目。此次图画手工主题展延续“图画手工”秉持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用手去思考的主张,以“玩+意|Low-cost”点题:“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过程;“意”是一种呈现,也是一个图谋。当然,如何可以Low-cost,在“玩+意”中,把持住材料、形式和表达上的适度和分寸拿捏,则是参展艺术家作品给出的一种可能:对当代艺术实践中无意义的浪费说“不”。 “玩+意”图画手工第五回展在2013年4月3日会有十位艺术家:戴亮、郭辉、韩五洲、梁硕、卢征远、仇晓飞、秦观伟、 史昊鹏、史金淞、 王俊艺的十一件作品,等待着您的临场。收获“玩+意”的心动和思考。 更多详情 -
曹晖
2012年11月24日 - 12月2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于2012年11月24日开启以艺术家“曹晖”为名的同名个展。 从本次展览的新作品 “如果我是”、“Ho, No”、“不要忘记我”中,我们看到了曹晖在雕塑语言方面的品质:从最形式化的硬标准中汲取灵感,并将其成为雕塑语言中感性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品质,让曹晖对写实语言的运用到达极致,并赋予作品一种几乎无法让人理解的怪异的超现实感。曹晖的兴趣在于通过运用荒诞方式形成强迫式观看; 被切割的形体可能是一个看不到细节的整体,或者又是一个只见细节不见整体的物体。 通过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徒劳,来剥离情感效力在作品解读中的特权。 更多详情
-
我,铅笔
2012年09月22日 - 10月22日 “我,铅笔”——偏锋新艺术空间以此为题于2012年9月22日推出酝酿已久的新展览。 展览既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作品中“铅笔”与艺术家的关系,同时又尝试着集中呈现“铅笔”在这些艺术家特定作品中出场的别样理由。当“铅笔”和“我”并列,当铅笔的身份从工具变为对象时,它的表达潜能有可能在何处滋生,又在哪里蔓延和成长呢? 那些隐藏在我们习惯和习见的日常素描实践当中的经验,或许也已经被忽视了很久,但正是这次“我,铅笔”展览实践尝试着想要表达和提示给观众的选择。 更多详情 -
平心
抽象艺术第五回展 2012年06月23日 - 07月31日 中国抽象较之西方抽象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语言模式,虽然有着类似的审美意识和情调,但是这些艺术家从传统资源中转换出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抽象艺术。他们将时间融入到创作过程中,类似拥有延绵之力的太极拳法,在反复的重复中,消泯掉一切杂乱因素,这里的结果在平心之举中得以凸显。 中国的抽象艺术对观众来说,意会是关键所在:“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洗尽铅华,去除形象之后的空白,是“淡”非“白”。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对抽象艺术的认识和接受都存在着困难,偏锋希望通过每年一次的抽象群展,持续不断地给观众接受的时间。 更多详情
-
康海涛 & 于艾君
隐秘之火 & 墨水 2012年04月27日 - 05月26日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过程中,这个时代不断地被称为物质时代、空虚时代、后现代等等概念,但无论称之为什么,我们的精神依然需要被感动,绘画给我们提供了可能性。康海涛的绘画实践在这里很重要,他超越了当代艺术中观念符号的限制,回到绘画本身。在想象力趋同或缺失的年代,于艾君的艺术劳作呈现了对想象力的新解。 更多详情 -
走出波浪
A+A第六回展 2012年03月23日 - 04月21日 A+A”作为偏锋新艺术空间从创办开始就一直在推广的展览项目,至今已有六届,从2010年开始,采取双年展的模式向前推进。七年六届的时间中,共92名全国各地艺术家参与,其中25人多次参加,他们通过“A+A”这个展览平台被大家熟知。 “走出波浪”之后是“Everything”, 一切皆有可能,个个都可言说。正如“A+A”起始之初,不是因为风格手法的趋同,也不是表达主题和内容的相似而有了持续的六届展览。恰恰是“A+A”字面上所凸显、坚持和关注的态度——即正视个体独立和个体差异的态度,这是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是策展人选择参展作品的态度,更是“A+A”这个展览始终想要传达给观众观看作品的态度。一路高低起伏走来,远不是坐看云起之时,现在急切要听到的是如何才能踏上自己的节拍。 更多详情
-
滕菲
寸・光阴 2011年11月18日 - 12月24日 素有被公认为“中国艺术首饰开荒者”和“中国概念首饰第一人”之实名的艺术家滕菲,在为我们定义这些物件,让我们体会到它们作为首饰的“新”意时,也将她介入当代首饰实践的经验纳入到了她对自身所处当代艺术境况的反复思量中——当代如何首饰?这里的首饰和滕菲的艺术实践有关,这里的当代与你我的生存经验都相关。 ……它们在那里,绽放着,兀自轻言慢语地诉说着,招引着我们回味,驻足,打量,禁不住想去碰触,去抚摸,忍不住想拿了来,珍藏在指间、胸前,细细地时时端详,时时聆听,分享着一份还需要通过感受你的体温、你的故事来滋养的温润——它在你隐秘的内心时空里弥漫着,散发出来,成就着举手投足间那个最淡定、最从容,也最真切的你自己……由不得,你会叹服于这些物件有别于“传家宝”式首饰的十足个性和艺术作品的特质。 偏锋新艺术空间前瞻性地推出艺术家滕菲名为《寸·光阴 》的作品展。“寸”是一个量词,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偏锋希冀着你在遭遇滕菲别样的当代艺术实践时,也能够存留住滕菲由此生发出来的,磨砺你我内心的感动。 更多详情 -
范明正
过度(2003 - 2011) 2011年09月24日 - 10月30日 范明正作为70年代的艺术家,他的油画艺术相对于五、六十和八零后的艺术家来说,具有在夹缝之间过渡性的特性。范明正的油画艺术是写实的,甚至是超现实的表现语言,或者说他仍延续着写实主义关于艺术家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似乎是七十年代人生的一个形态与视觉的样本。 “过度”回溯其2003至2011年创作历程,真实是范明正用一种视觉的真实形象来显现的力量,没有炫技,没有符号,有的只是一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在艺术界市场化、时尚化、戏剧性愈发显得娇柔造作和苍白的今天,这种擅于捕捉真实震撼力的作品,在满足了今天人们好奇心和窥视欲的同时,也可能为那些敏感的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净化感,一种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古希腊悲剧所生发的“净化”。在愈显浮躁的当代艺术的光影中,这种真实所至的心灵净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稀缺了。 更多详情
-
图画・手工
图画手工第四回展 2011年07月9日 - 08月12日 最初的“图画·手工”可以看作是中国回应西方艺术的一个举措。作为最初学堂美术基础课程的两个名词,它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开始和启蒙。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步之初。那么,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重提“图画·手工” ? 所以,“用手去思考”的认知成就了偏锋新艺术空间图画·手工第四回展。对于艺术实践者来说“用手去思考”是发现,也是体验。 图画·手工Echo:Minds-in-Hands,在近百件艺术作品方案中甄选出三十一位艺术家创作的三十一件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或者利用视觉惯性的作品。并期待藉由这些入选作品营造出一个可以激起回响,看到对话,共鸣滋生的空间,让每一个介入其间的观众在这里找到久违的那一种图画·手工课上的放松和自由,好奇和意外。 更多详情 -
象由心生
中国抽象艺术第四回 2011年06月4日 - 06月30日 抽象联展作为偏锋最具规模的品牌展览之一,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四川、广东等全国多省市的艺术家参与。经过画廊与策展人朱其近一年的准备,二十一位艺术家将在偏锋呈现一场抽象艺术的视觉盛筵。 中国当代最早的抽象艺术缘起新潮美术的衰落时期。经过以纯粹的形式消解新潮美术的价值体系、呈现荒诞和虚无主题,到逃离意识形态、追求个性化语言的实验和构建,我们应该惊异于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胜景:抽象艺术已在边缘化的处境中渐趋成熟,既和西方现代艺术语言逻辑有联系,又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一种自在的、超越性的抽象语言体系逐渐繁盛。艺术家们有的希望绘画是精神与心灵的呈现,其作品成为重建自我、本能和情感的依托;有的奉行理性的力量与形式,将注意力放在存在的基本结构上;还有的在创作过程中体悟禅意,与中国传统心性论相结合。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心灵的痕迹留下记录,其艺术实践的过程将中国抽象艺术默默的向前推进着。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有陈墙、陈若冰、曹小冬、胡勤武、胡声平、黄佳、江大海、李纲、李磊、刘坚、刘文涛、马树青、孟禄丁、尚平君、谭平、王川、王怀庆、严善錞、张雪瑞、张羽、周长江。象由心生,讨论的正是中国抽象艺术的精神和心路历程。 更多详情
-
梁铨
祖先的海 2011年04月28日 - 05月29日 “祖先的海——梁铨新作展”展出梁铨抽象艺术作品近三十幅。梁铨(1948—)于上世纪80年代出国,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进行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当时中国抽象艺术处于空白的时期,通过他们的努力,使我们相信在辽阔的西方抽象艺术领域从事艺术创作,是完全可能的。梁铨能够把形式元素从具体生活和历史记忆中隔离出来,能够在所有的艺术实践层面上找到趣味要素和其他区别性单元。梁铨先生一直坚持简单、质朴、内心的艺术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抽象艺术创作,在中西方抽象艺术概念的转换中,将“空”这样一个禅宗概念放入抽象水墨实验中,这样的立场或者出发点以中国的方式丰富了世界抽象艺术。 梁铨近年的新作探讨了细节的实在性,在对细节反复的琢磨和揣摩过程中,唤醒了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他在探索一种建构在细节趣味性上的综合精神。梁铨用传统的中国画的托裱方式将裁剪的宣纸一块块、一条条地反复叠加拼裱在亚麻布上,有时是水墨有时上色,而且让线条展开, 如此的拼贴叠加让平面一直保持了自身延展的可能性。同样这种态度彻底转换了传统平淡的创作方式,是对当代虚无主义的内在回应。梁铨的另外一些与茶有关的作品,更是对细节的深入强化,茶本身是需要品味的,它慢慢地渗透进身体之中,艺术家以这种知觉方式体现了文化的活泼、简单和活力。茶成为绘画的材料,它慢慢地渗透进宣纸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印迹。在这些充满茶迹的作品面前,人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一种舒缓的节奏,一种婉转的抒情,梁铨创造了一种同现时代的快速相互抗衡的慢速度。 梁铨先生是中国抽象艺术和实验水墨两个领域中极其重要的探索者,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位艺术家。 更多详情 -
刘志懿
心念 2011年03月25日 - 04月24日 刘志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他自小便与欧美漫画结缘,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孩童的幻想;长大些被家长送去学习画画,对传统中国书画的兴趣开始萌芽,欣欣然一人去找书店、临碑帖、临八大;在附中及美院的几年,是众老师、同学眼中技术顶呱呱的选手;刚毕业又迷恋上动画的制作,埋首学习玛雅、3D等软件。这样的刘志懿既对传统视觉文化十分眷恋,也对未来人类以及其它生物历史走向思考良多,将传统绘画技术与新兴电脑技术结合,向人们展开了一个未来帝国的图谱。这样富有卡通意味的作品,在数码化风靡青年人的时代,应看作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 刘志懿以《帝国百科全书》为题的作品于2005年开始创作,最早被其称为《帝国百科全书图谱》,是刘志懿以记录者身份对未来生物、机器人、生活场景等等的描绘。基于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自身数码经验的长期生存体验,此次展示的作品中有一如“心念”的云彩,自然无形,朴素无谓;有对实有物虚拟化的“青花瓷”,坚守中国画传统,将立体形象平面化,机器人藏身青花纹路中;还有一直延续的机器人系列,通过虚拟世界与虚拟质感的呈现,为人们观看世界提供了“数码化”的方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编码。 他笔下的这些机器人并非《变形金刚》中拯救地球人的星际空降客,与之相反,却是未来人类社会可能发展出的半人半机械生物、DNA试验失败的类人生物等……这一方面展现了艺术家对科技、医学、环保等方面的关注,一方面也表示了他对未来人类社会高速发展背后隐藏问题的忧虑。 此次展览以“心念”为题,是刘志懿对近年创作的一种的感受,单纯、朴素,由心而发。认真、执著的年轻人,值得你的支持与期待。 更多详情
-
鸟儿问答
广慈作品展 2010年12月18日 - 2011年01月17日 更多详情 -
李红军
纸之钻营 2010年11月5日 - 11月27日 李红军的作品就像是他的为人,看似简单,但是柔顺、丰富和层次井然。他的作品化繁归简,看起来很像某种根据特殊运算得出的数学模型。李红军据此试图表现出一种对于简单三维空间拓扑结构的敬意。何谓拓扑结构?在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个(或几个)点共享某种运动逻辑的原则,在传统艺术的范畴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该点的位置,进而确定另外一个点的位置。但是在拓扑结构的世界观之中,我们不仅仅要记录下这个点的位置,我们同样要关注这个点处于这个位置的时间,还有它和相邻点在某一位置上的相对顺序,或某一顺序下的先后位置。这样,当这个点在这所有因素中的运动状态被统计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这么一个古怪但是发人深思的物象模态原型。 更多详情
-
蒋华君
消磨 2010年08月15日 - 09月12日 更多详情 -
吴海洲
公园•佚事 2010年07月12日 - 08月7日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公园了?你又有多久没有想起自己那些和公园有关的陈年往事了呢?现时的公园和那个记忆里的公园究竟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情绪和景致呐? 吴海洲2010作品展以《公园•佚事The Public Unknown》为名,凭借他素有的率性笔触和微妙色彩概括出了在他的记忆里浮现,不肯轻易忘怀的公园场境——在那里出没的人,在那里发生的事,和在那里滋生的情愫。从其系列画作中渗漏出来的是一种暧昧杂糅的气息和味道,既模糊又真切,既流连又决绝,既温暖又惆怅,既亲切又疏离。艺术家看似从落笔开始就执意要和其笔下的景和物和人拉开距离,刻意地站在此时此处,始终保有和那个时候的公园隔岸观望的一个态度。艺术家也正是以这样一个主动后退的个人方式从其个人体验,以及那些定格为公众记忆的影像照片里撷取了散落于公园的无名无姓的,无需认领的佚事,重构出了另一种被我们公园化了的却在公共话语中不曾现身的隐秘空间。 吴海洲此次完成的绘画实践于观众而言,也将会是一个平常却难得的邀约。 更多详情
-
王川
Aloof from the Struggle & Aside from the Hubbub 2010年06月5日 - 06月30日 此次展览展现了王川近年来的生活和创作面貌:逍遥是种自足的态度,边缘则是在艺术上的一种更大可能性,借此体现30年来王川在艺术创作中的不断探索和对抽象绘画的独特诠释,也是王川对“身体的书写”的一种探索实验。 此次展览的作品,是王川对“身体的书写”的一种探索实验。在王川的画面上,线条没有提示的作用,因而,它完全阻断了人们对事物和文字的任何联系。这种阻断传达出中国抽象绘画的创作独特性——利用建立在纯抽象语言的简洁之上的创造过程中的清醒的狂热,形式上的直接,感情上的矛盾,在西方的直接和中国的含蓄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更多详情 -
A+A第五回展
2010年04月30日 - 05月25日 本次“A+A”展览参展作品既有架上也有装置、综合材料,艺术家们各自使用着传统的或是全新的材料,但媒介的不同并没有使他们陷于对材料的狂热中,而阻隔艺术家们对自身可能性的持续挖掘。在一些作品中,他们用现成物的碎片代替了传统的画布,用纸本综合材料代替传统宣纸。当观众走到全新的材料前,仔细琢磨画面的意蕴、揣摩、甚至错愕这些平时司空见怪的材料时,他们毫无疑问会提出各种疑问,提出各种猜想,恰恰各种的疑问和猜想与作品合二为一,重叠交织在一起,这是本届“A+A”挖掘的作品内在的“有”的一个方面,借此使当下的主体参与到作品中去。 同时,本届“A+A”展览的艺术家多为70年代生人,他们经历新中国经济变化最大的30年,外界与内心的落差,使他们没有掉进“时代”的沼泽中,而是反观内心,通过画面形式与视觉形象来表达自己微弱的世界观。外界看来,他们的作品似乎与当代隔隔不入,即便是有艳丽的颜色、平阔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走进他们营造的自己的屋子里。中国文人画家素有“以心造境”的传统,在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后,又“以境印心”反观内心,逐渐发掘真实完整的自我。这二者彼此相互观照,是本届“A+A”挖掘作品内在的“有”的另一个方面,借此使作品印照当下主体。 更多详情
-
持续的距离
抽象艺术第三回展 2010年04月2日 - 04月28日 这次展览以“持续的距离”为主题,旨在以持续的力量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与当下流行保持距离,超越精神的意象和文化意蕴,彰显抽象的独立批判精神。这是继“走向后抽象”、“在——展览在抽象艺术诞生一百年之际”之后偏锋主办的第三次大型抽象艺术联展,是偏锋的品牌展览之一。该展览力图在中国当代艺术成为全球艺术市场最活跃部分的今天,客观的呈现中国抽象艺术的趋势和面貌,并因其学术的定位和持续的推动抽象艺术的态度逐渐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展览之一。 更多详情 -
熊宇
Angel in City 2009年12月18日 - 2010年02月10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隆重推出熊宇个展“Angel in City”。这是继2006年个展“安静的流逝”、2008年“塔罗”之后的第三次重要展览。在过去的四年中,熊宇从一个懵懂青春少年逐渐成长为备受期待的重要的青年艺术家。熊宇对绘画的认识和创作越发宽容和自由。极具代表性的熊宇式大眼睛,传递出青春的迷茫、对自由的向往,偶有怅然神色,却透出宁静而深邃的神情。因而被视作熊宇艺术历程中日臻成熟的佳境之作。 在此次展览中,熊宇赋予每个“熊宇式人物”以不同角色:光之索引者、工作者、炼钢者、工匠等等。延续作品《塔罗》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人物在聚光灯般光线下烘托出一种趋向内心的氛围。其关注点更是从对个人情绪的关照扩展到对社会群体的思考。每个人都有理想的翅膀,他们扮演不同角色在暗夜中舞蹈。这不但是浪漫的想象,也是对现实里未能达到理想的向往。画中人物眼中流淌着安静与哀伤,景致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神秘而深邃的美。作品成为储藏理想的方式,让每位观者为似曾相识的身影感动,折射了当代年轻人心灵深层的氛围,也是对青春难以追回的怅然。 更多详情
-
刘文涛
2009年11月6日 - 12月3日 刘文涛,中央美院教师。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在美国达特默思麻萨诸塞大学研读硕士。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接受了西方的绘画,并通过自己的东方实践对其进行消化,通过发掘出新的表达,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展现于作品内外。 此次同名个展作品形式多以几何抽象为主,较为关注材料与肌理的变化。他常常将画框处理成非平面的拼贴式二维空间,试图在一个平面上去折射出另一个平面的存在。密密麻麻的直线充斥整个画面,不断交叉、叠加;纯色画布作为背景,那线与线的罅隙又颇有“留白”的意味。光影交错,画面会呈现微妙的不同质感。在常人看来,整个创作过程如此乏味而难以坚持,刘文涛却沉溺于这种状态,潜心于作画手段,忽略外在的真实。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活跃的气氛和他70后的身份,刘文涛越发显得安静而神秘。这种放弃主观艺术本质、以“线”在画布上执着书写的过程与东方“禅定”的状态又不谋而合,将一种抽象思想变成了可以听到的空间。这种独树一帜的作品风格,有意识地与在中国和国际上通常所认为的代表中国当下艺术主流的绘画相对立,表现出一种当今中国众多艺术立场中罕见的艺术态度。 更多详情 -
曹晖
可视的体温 2009年09月25日 - 10月25日 曹晖试图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将人和动物肌体或表皮夸张地给予解剖、揭开,其特征在于把血腥的东西转化为一种纯粹的形式感。他将外力留在躯体上的伤痕和拟像的形式美感发扬到刺激且炫目的程度。这种既“暴力”又“美学”的意味与冲突的直接性表达,或许都对应着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存在的焦灼与疼痛的深思;对历史文化、生命韧性、人格尊严与现实秩序的发现,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一切扭曲个人立场的世俗利益与物质欲望的必要反抗。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创作只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膺服和慰藉,对自身艺术理想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对自我恪守的文化立场的一种检视与张扬。曹晖是以时刻警惕和时刻质疑的态度与方式,融入喧嚣生活之中又退到其后,然后以超现实的审美发现来展示自己对现实、历史和人自身的认知。因此,在曹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尖锐的生存之痛,潜在的人性乖张的迹象,并将精力始终聚焦在强烈的对比所制造的悲剧性的视觉效果之上。 更多详情
-
在
展览在抽象画诞生一百年之际 2009年07月24日 - 08月23日 本次抽象展览是继08年“走向后抽象”展览之后,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又一非盈利性美术馆项目。展览将集中展示十三位抽象艺术家的三十余件作品,包括油画、水墨、影像等。展览站在今天的立场,结合中国艺术特殊情境,重新探讨中国抽象艺术边缘化的原因,意图对“最高级的艺术”抽象艺术进行“解码”。 展览主题为“在”,即为艺术家直面内心体验,探讨“抽象精神”之所在。他们对西方美学与东方精神的互融,层层深入的精神,甚至超越了抽象艺术的现代主义美学范畴。在康定斯基完成自己的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1910年)近百年的今天,偏锋新艺术推出“在——展览在抽象画诞生一百年之际”,以当今的抽象艺术纪念抽象艺术诞生一百周年。 更多详情 -
吴笛
蚂蚁,蚂蚁 2009年06月5日 - 07月4日 吴笛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此次展览将展出青年艺术家吴笛2003年到2009年的作品三十余件,是她的首次个展。 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涉及综合材料、装置、雕塑,她关心外面世界的状态,例如不幸福的事情,暴力的事情,人类的事情,动物的事情……这种非自身经验的出发点,使得她面对内心的时候,不仅仅感到自己的痛苦,伤痕似乎来自于这个世界。她想杀死暴力,想为幸福而受难,瘦小的身体里藏着一颗勇敢而悲悯的心,态度有些悲观却还抱着希望…… 更多详情
-
A+A第四回展
2009年04月29日 - 05月20日 A+A第四回展囊括了绘画、综合材料、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年轻艺术的蓬勃状态。参展艺术家中有的已是小有名气,有的是第一次参加展览,但更多的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每一位艺术家都在惯有的个性语言上力图拓展、立足创新。没有人能言之确凿地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样式,但正在迅速成长的一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来书写艺术史。 经过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四年连续推动,A+A展览已经确立了集中展示当代新艺术平台展的地位。与往届A+A展览的探索性、独立性一脉相承,此次A+A仍以反映当代优秀新艺术生态为目的参展的十九位青年艺术家涵盖了京津、四川、江苏、湖南、陕西、东北等地区,较以往有了更广的辐射面,也更贴近偏锋倡导的深沉、宽广的先锋意义。哗众取宠、陈陈相因与A+A无关,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真挚的态度才是A+A持续发展的一贯动力。 更多详情 -
康海涛
向内,凝视 2009年03月20日 - 04月19日 康海涛首次大型个展“向内,凝视”将展出其1999年至2009年的作品,带您走进宁静的心灵之旅,凝视具有呼吸感的夜色世界。康海涛是70后翘楚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常常以风景和夜色为主,在静谧的夜色里悄然融入人性的安定、自由,给人以温泉般的舒畅。看康海涛的作品时,会让人全身心地安静下来,这种舒畅直透心灵。 '向内,凝视'是环绕这次展出作品的主题。'向内'是艺术家对艺术、对创作的内省:从内心诉求出发,找寻艺术的本真和创作源头;'凝视'是藏在心底对美的凝视、一种人文关怀。此次展览不仅有着传统美学'天人融洽'之美,同时也试图从更深的层面上引发我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凝视与思考。 更多详情
-
图画手工第三回展
2008年11月7日 - 12月15日 此次展览意在继续推进偏锋新艺术空间发掘和推介年轻新锐艺术家的宗旨,在部分当代艺术创作、画廊运营机制受到诟病和艺术市场趋向冷静的大环境之下,深入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方法论和逻辑体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发展中的当代艺术作自己的注解。展览期待用重归手工式的劳作进一步深入发掘图画手工课中所体现的简单而纯洁的艺术精神。 更多详情 -
张宁
石头青年 2008年08月1日 - 08月25日 在他作品”留影“系列中,就像在一些照片的底片中随意剪裁着的青年身影被黑白颠倒的时光压平到一个无法返回的过去;在”失眠的白衣人“系列中,你能感受到个体对于宁静的无望,在独来独往的白色时光中,空间被无情地扯大,我们无助而缩小的灵魂是多么孤单;在”桃花林“系列中,明显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快乐,一种被限制的真正的像金子一样的快乐。 艺术家生活在现实中,但他们真的还拥有一个世界,让我们浸泡在日常的麻痹中时还有活着的感觉。 文 | 瞿广慈,向京 更多详情
-
走向 后抽象
抽象艺术第一回展 2008年07月20日 - 08月7日 策划此次“后抽象”展是基于两个意图:一是希望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二是强调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左右创作的抽象艺术拉开距离。因此,对“后抽象”绘画的讨论是希望当代的抽象艺术能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本土语境,沿着自身的艺术谱系,以开放的状态吸纳西方抽象艺术的成果,并依托于艺术家的个体实验和独特的方法论,呈现抽象艺术未来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汇集了谭平、孟禄丁、叶永青、王川、朱小禾、王光乐、刘文涛、张羽、周洋明、张雪瑞、胡勤武、雷虹等二十三位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的作品。 更多详情 -
向内
装置雕塑展 2008年06月20日 - 07月20日 “向内——装置雕塑展”是一个视觉演绎丰富,指向多元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中,装置、雕塑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形态, 以材料的集成对比内敛的凝固瞬间,不但消解了传统雕塑的使命感,而且对形式语言、造型方式进行了丰富的视觉演绎。曹晖对现成物品改造,将切身的焦虑心绪的个人体验投射到观众心灵之中;钞子伟、钞子艺以精湛的写实技术表达了对消逝的旧事物的反思;雷虹直白地叙述着自己不被理解的恐惧感;刘辛夷尽情地按照想象重塑了美术馆;杨帅通过变形的人物造型折射自己所关注的精神世界;梁彬彬运用的闪亮而光滑的不锈钢“闭门造车”;李红军此次参展作品令人以耳目一新;刘志懿对其绘画创作计划进行了立体性延伸;黄洋注重的是多样材料的综合表现力,使影子都成为辅助他传达作品意涵的工具;吴笛赋予作品中各种元素以不同的象征,只有在读懂无声的手势之后才能体会出剧情的真相;邬建安则通过对猪标本的重构表达了对生活的揶揄。他们的创作起点,不再是像传统雕塑那样,必须遵照赞助人的意志来进行;也不是像曾经兴盛过的主题性创作那样,某种政治理念和社会需求比雕塑家的感受更重要。内心的表达成为创作的第一需要。 更多详情
-
A+A第三回展
2008年04月18日 - 05月18日 第一阶段 展览地址: 偏锋新艺术空间(索家村),北京朝阳区崔各庄索家村国际艺术营B-07 展览时间: 2008年4月18日~5月18日 10:00—18:00(周一闭馆) 开幕酒会: 2008年4月18日 16:00—18:00(周五) 第二阶段 展览地址: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市多伦路27号 展览时间: 2008年5月31日~6月15日 10:00—18:00(周一闭馆) 开幕酒会: 2008年5月31日 18:00—20:00(周六) 更多详情 -
图画手工第二回展
2007年11月10日 - 11月30日 Painting and Handwork’2007 will be held at PIFO NEW ART STUDIOS located in Suojiachun, Beijing, from 10 to 30 November. Painting and Handwork is another annual exhibition of PIFO NEW... 更多详情
-
墨分五色
2007年09月10日 - 09月30日 “墨分五色”在北京索家村国际艺术营B-07偏锋新艺术空间举行。“墨分五色”是偏锋新艺术空间2007重要的艺术展览之一。 水墨艺术在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文化魅力深切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观念,即便在当下——风云变幻的现代艺术发展格局中,水墨艺术精神也没有远离我们。由于她肩负着弘扬民族艺术和推进其现代转型的双重历史使命,无论承受的压力还是激发的火花,都显得更为集中和典型,因而也就更能凸显出时代脉搏的强劲跳动。 偏锋新艺术空间举办 “墨分五色”水墨作品展的意图在于,与大家共同探索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态势。墨分五色,即墨的多种可能。策展人王新友邀请了贾平西、王川、王中、阴澍雨、谭军、方天园六位不同年龄层次的艺术家,展现的是当今的水墨精神。6位艺术家的45幅作品几乎可称为当今水墨艺术状态的一个缩影:“传统—当代”、“东方—西方”等。显然这些取道不一,旨趣各异的作品得以共聚一堂,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所具有的宽容度即当代中国文化逐渐趋于生动活泼,和平共处和兼收并蓄的坦荡氛围。对于当下艺术生存状态和本土传统经验有着新的洞见,从而真正楔入我们自己的生命和语言之中的艺术追求。 更多详情 -
A+A第二回展
2007年04月2日 - 05月31日 A+A’2007——A+A第二回展,将于4月初至5月底在重庆、成都、北京三地进行巡回展览。展览按展出地点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4月2日~4月8日重庆美术馆,第二阶段2007年4月15日~4月22日四川大学美术馆(江安校区),第三阶段2007年4月30日~5月6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第四阶段2007年5月15日~5月31日北京798案 艺术实验室。 参加本年度A+A展览的艺术家一共20位:范明正、方天园、康海涛、林笑初、刘志懿、马轲、邵鲲、沈桦、宋琨、TONY、韦嘉、魏言、吴笛,吴海洲、吴笛笛、熊宇、席丹妮、郑力。他们中有的是学院教师,虽经多年学院训练而初现个人面貌;有素人艺术家,展示了别样的活力状态;这是他们年度创作的回顾,也是三地新七零后艺术家的一次自我宣示与公共交流。 “A+A”展览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年度展示平台,着力于推动新七零后艺术家,以远离流行图像、远离重复,重视原创为宗旨,求新求变,展示出对自由自律的信奉,并欢迎接受新锐艺术家提出申请。迄今,“A+A”年代展览已经举办两届,未来将继续扩大,并考虑设立专题。与此同时,他们还正在筹划设立面向全国的年轻艺术家奖项。 更多详情
-
图画手工第一回
2006年11月18日 - 12月30日 “图画手工”的名字来源于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课程。当时将图画与手工并列在一起,也许是无心,也许是处于对西式绘画的蔑视,但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确实道出了艺术本质的一面,这也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不能被遗忘的一点。展览规模并不大,集合了一批着眼于自我的独特形式语言探索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当代艺术的全貌,但必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塑造出自己全新面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阎安 更多详情 -
出格
2006年10月6日 - 11月6日 70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从学院传统所关照的客观性、宏大叙事、现实再现的原则中跳离出来,他们积极拥抱新的文化语境下的现实和事实,淡出了意识形态话语,以自我感悟来确立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然而,在面对多样而复杂的艺术信息也困扰着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时,他们仍保持自我中心的心态,并能从“民间艺术”、“流行文化”、“纪实摄影”、“装饰图案”和“动漫”中借用、发现、延伸和转化新的当代艺术语言。于是,我们最终可以发现,他们的创作既抛弃了“异国情调”,又拒绝了政治符号,更多强调自我感受和现实变化及生活经验。 在这个展览上,我们可以发现,这十位年轻艺术家的勇气和胆识,他们跳离了条条框框,拨开所有复杂的背景,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 ——黄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