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军参展南通美术馆举办的“步花间·花鸟序——首届中国工笔花鸟画学术邀请展”
2024年11月14日 我的屋后有山,叫做“东山”;屋前有河,叫做“峒河”。 诗意地想象一下,几乎可以是一幅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图景。而实际上,推窗望出去,层层叠叠的住宅楼、没有丝毫美感的建筑,满满地乱堆在视野里。 这“屋”也不是我独有的空间,而只是在无数的“盒子”里有我的一个而已。耳边不由得响起齐奥朗的声音,“有没有可能,存在是我们的流放地,而虚无是我们的家园?” 东山与峒河,没有任何传奇故事,只是众多延绵不绝的山峰和溪谷中的一山一河。无论被人为改造得如何面目全非,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某种依托。 即使在最阴郁的天气里,对于无所事事者,生活、工作不顺利的人,或是感情失意的人,河水一直都是他们的抚慰,河边总有他们的身影。不知道,是河水不息的声音,还是河面相对旷阔的空间,似乎总能消解或容纳人们无限的悲愁。 东山,不险不峻,没有风景。我喜欢走在东山的林间小路上。这些小路,通向任何地方,又似乎没有确切的目的地。像是,没有开始和结束,随时可以进入,也随时可以离开。就像林中的花草树木,随时可能出现、又随时可能消失,既惊喜,又自然。走在这些林间小路,能体会到自然的周而复始和永恒,那仿佛是一种无需成本的巨大的安慰。 ——谭军自述 步花间·花鸟序——首届中国工笔花鸟画学术邀请展 南通美术馆,南通 2024年11月12日至2025年1月5日 更多详情 -
Tan Jun is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ty Years of Contemporary Ink in China 1985-2024" at AMNUA, Nanjing
2024年11月5日 “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 1985-2024”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四十年发展的缩影,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欣赏水墨艺术变革与意义的平台。回顾“85新潮美术”运动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序幕,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四十年过去了,它已逐步走向艺术舞台的中心,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最初的实验性创作到后来不断丰富的多样化表达,这条探索之路上,有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坚守与突破。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水墨艺术将如何继续发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无法确切预测水墨的未来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每一步都会以一种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断接纳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李彤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李彤 谭军 谭军,1973年生于湖南湘潭,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湘西。 作为新一代水墨艺术家,谭军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全然天真、炽热地投入在画面中。因此艺术家的绘画与其内在性情保持绝对的忠诚和一致,作品中揉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艺术家直面自由和孤独的思绪。在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纸本与画布的异质感,画面的交界处出现的微妙分界,让原本就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画作,格外散发一种超脱的自由之感。谭军对绘画的纯粹态度,在于表达艺术家精神性与情感性的真实。他的构图形式,回归到他创作之初伫立画面的孤独形体,带有强烈的观古喻今的转化,给观者留下深刻的时代感和介入现实的当代性。 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 1985-2024 策展人:林书传 2024年10月30日-11月23日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更多详情
-
Julio Rondo's works are presenting in the “Urban Fluidity: Wuhan Biennale 2024” at Wuhan Art Museum
2024年10月8日 2024 武汉双年展的主题“城市流体”与 2022 年的主题“艺以通衢”相贯通,将武汉的文化肌理与城市性格形成更深度的联结,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和当代文化属性,也体现武汉双年展在文化关注和学术特色上的连续性与发展性。新时代的武汉作为中部崛起和长江大动脉、长江文化带的中心城市,鲜明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家园与自然风貌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交织交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充分交流,构成一个巨大的新型城市流体。本届双年展就旨在揭示和探讨城市转型与变迁中“流变”的动能意义。实际上,“流动”、“移动”的城市文化属性,是国际上许多大城市转型迭代的共同特征,这个过程尚未结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一个大都市为基点,从艺术的角度阐释文化的流动性和城市的流体性,武汉具备了鲜明的代表性。 本届双年展从 “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 5 个维度展开的视觉叙事,展现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变革重要特征的文化关切和艺术表达。从城市历史、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切入的感知与体验,构成了双年展契合社会脉动的整体氛境。展出的作品在语言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来自生活的鲜活和复杂,带着时代特有的形象、趣味、色彩和质感。当代艺术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和固有形态的融合创新,使艺术语言以自身的流动性呈现出表达的多样性。从媒介的混合到材料的拓展,从数字技术的运用到人工智能的参与,参展作品强烈地反映了当代艺术观念与表现方式的嬗变。相比起上一届,本届武汉双年展的作品更多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面貌凸显出活力,尤其在个体性与社会性、学术性与文化性的深度关联上体现出中国艺术与全球艺术同步发展的态势。 胡里奥·朗多 远看胡里奥·朗多的作品,首先映入眼帘是我们习惯认为的德国严谨和西班牙热情,即严谨的几何节奏和鲜纯的色彩喜悦,平衡并存在整幅画作中。冷静宽幅的平面大笔触一气呵成,干净利索但非机械呆板,整齐边界的笔触内部,又敏感扑捉到丙烯笔触划过玻璃、木板等材料的瞬间留痕,留痕中因为力量速度和颜料饱和度所形成的平滑拉丝肌理或薄厚颗粒细节,让这一看似几何的、冷静的、控制的、单纯的、极简的平面,增加了无数偶然的丰富活性自然。 再近距离观看朗多的作品,最吸引人探究的还是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即在玻璃上绘画,又与绘画底板有间隔重叠后,所形成的半透明光晕感空间,平面性、绘画性在这里不再是矛盾的,而形成独特的平面的纵深感厚度,空间、空气此刻也成为绘画媒介的一部分,单纯又深刻,平面与空间、冷静与热情、理性与感性在此微妙的相互衬托中,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张力平衡。 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 总策展人:范迪安 联合总策展人:张子康 展览总监:陈勇劲 展期:2024年10月5日至2025年5月31日 地点: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汉口馆) 更多详情 -
Gillian Ayres, Enrico Bach, John McLean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14th China Songzhuang Culture and Art Festival" at Songzhuang Art Center, beijing
吉莲·艾尔斯、恩里科·巴赫、约翰·麦克林参展宋庄美术馆第14届中国·宋庄 文化艺术节“此在——宋庄当代艺术展” 2024年9月29日 《超越此在》 张子康 海德格尔曾经在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此在。“此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此时此地的存在,它与以往关于“存在”的理念不同之处是加入了时间的概念,因为“此刻”正在无时无刻地变成“过去”,也正在无时无刻地走向“未来”。海德格尔把“此在”描述为“曾在的当前化着的将来”,可以看出“曾经”“当前”和“将来”在“此在”中同时在场。 “此在”的这一特质在艺术的发展中尤为明显,显而易见,无论在艺术发展的哪一个阶段,艺术都无法凭空产生,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属性。如同对“此在”的阐释,每一个艺术流派都是基于前人成果上的创新,而当下的艺术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曾经”,同时也会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础石,在这种视角下,“当下”的艺术无异于是“曾经”艺术与“将来”艺术“相向而行”的产物。艺术一事,既有“往之可谏”,亦能“来之可追”。 除此之外,“此在”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的概念,是通过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体验,以开放的方式存在。这种开放性使“此在”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此在”不断产生联系、互相影响,进而实现无穷可能性。 艺术所追求的恰恰就是这种“开放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充满多样性、包容性和文化交融的当下,不同艺术个体、艺术群体和艺术文化在相互理解与接纳过程中所经历的碰撞、融合与共生,无不展示出艺术的“此在”特性。 本次展览通过“时间的痕迹”“他我与自我”“存在的瞬间”“边界向上”等方面,分别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个体感知和未来构想展开讨论当代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共同围绕“此在”这一核心概念,从多个维度探讨艺术家与其环境、自我、社会、时间和未来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览展示了以宋庄艺术家为主的国内外70余位当代艺术家的精选作品,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互动体验,引发观众对多样性、文化交融与未来共生的思考,推动不同群体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理解。 “第14届中国 ·宋庄 文化艺术节:此在——宋庄当代艺术展” 策展人:张子康 展期:2024年9月28日-10月18日 地点:宋庄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刘展参展北京中间美术馆群展“即兴”
2024年9月26日 即兴 策展人:卢迎华 展期:2024年9月20日至202年1月19日 地点:中间美术馆 更多详情 -
童昆鸟参展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再遇——中法艺术展”
2024年9月26日 2024年9月20日,以文化交流为韵、以跨国友谊为弦,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再遇——中法艺术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邀请中法两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参展,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中两国艺术的异同及其渊源,携手见证东方优雅与法式浪漫的“和而不同”。参展作品形态涉及媒介上的互文,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介、新媒体、声音等艺术领域,既有年代学线索,也有相互交织的时代语境迁移,也是艺术家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也有选择的如何生活之现实。 展览在学术梳理上共有三条文脉关系:第一条以20世界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的中法艺术互鉴为线索,从早期留法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到新中国前后留法的吴冠中,再到黄永砯、杨诘苍、沈远以及当下活跃于中法间的青年艺术家为代表;第二条以中法艺术家及文化工作者视角为另一条线,通过长居于中国的法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与长居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群体,异地而居,遥相望;第三条以20世纪以来的学院及其教育为线索,因为20世纪以来的艺术学院是中西文化相互借鉴、杂糅的实践场域,在文化互鉴的时代环境下,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流动交往中,艺术在教育和实践中不断国际化碰撞和流转出诸多时代之貌。 童昆鸟 童昆鸟,1990生于湖南长沙,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并于同年退学。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第二自然人-失眠姬的大棉签图》,“”再遇——中法艺术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2024 《第二自然人-失眠姬的大棉签图》中的棉签取自于近两年的社会现实,花草之中一个带有导管的用具被困在圆形架子。这一元素来自于艺术家以往装置和表演作品。被称作“空中老鼠”的白鸽或是伫立在架上,或是在底部振翅欲飞。当人靠近时,该作品装置的部分元素,如手、油纸伞、钟表等便会以不规律的、超现实的节奏荒诞地运动起来。“线路是局部联通的,运动也是局部的,就像过去几年人们的生活状态那样——身体有限地运动”。 童昆鸟的作品形式多样,在装置、行为、影像、雕塑和绘画等媒介中灵活穿插。他习惯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制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制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在拜物情绪、消费文化符号盛行,信息过载的当下,不断突破人类再造物的想象边界,呈现刁钻与戏谑并行的重构。 再遇——中法艺术展 主办 法国驻华大使馆丨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策展人 何桂彦丨李振华 执行策展 符周阳丨俞婷婷 参展艺术家... 更多详情
-
Liu Zhan, Tong Kunniao's works are presented in the "A Future Anthropogene" at Chongqing Times Art Museum
2024年8月21日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艺术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技术与人文的交融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基于对“未来人类纪”之思考的讨论与展现,本次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位艺术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共同绘制一幅关于“未来人类纪”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追寻。 刘展 关于展览主题“未来人类纪”,我想表达的是世界是运动的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个恒定的定律。从立场看,当我们每一次面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时候,其实艺术家往往是最先做出新反应的一个群体。所以艺术家其实可能每天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因为如今技术更迭频率会更快,有时候会让我们无法适从,但同时也给我们深刻警醒,让我重新去思考未来或者思考艺术的本质。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持续,这需要我们去重新建立一个未来观,并且它是不确定的,一直是也是一种运动状态。 ——刘展 刘展的作品《联合制造》通过对“物性”的研究与转换,用充满商品与消费质感的作品”货架“,揭示了在数字与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欲望的放大和“商品拜物教”的控制现象。 货台上摆放着各样3D打印的精致“消费品”,但空中悬挂着充满塑料感的霓虹灯具,这种反差感正是刘展想要表达的,他说:“我不管你把它表面做的多么光鲜亮丽,它的属性本身带有一种极其脆弱的一种感觉。正是这种反差,那我觉得它特别能够象征我们当下对物质生活的理解,我们虽然都生活在这种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其实表象背后有着深刻矛盾。” “照耀你”是关于阶级、劳动与身体的描述。刘展将收集来的金属废料,在其表面进行无休止的打磨,粗糙的表面被镜面化,形成反射世界的光亮,而在过程中唯一的照明源自打磨时飞溅的火花,透过火花的光,劳动的付出被照射入金属的镜面反光中。机械的劳作、刺耳的噪音、铁锈和汗水的气味,以及绚烂的火花混合出一个富有诗意化的现场。火花在记录的过程中“重获新生”,幻化成照亮世界的光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资本的消耗品,那些作为垒筑起的柴堆,被机器的转动与轰鸣点燃,在疲惫和坚毅的表情中作着选择,轻率地让人感觉到心痛。整个空间,劳动者身体的劳作,化作火光,照耀着展出的艺术品和展厅里的观众。 童昆鸟 未来人类是什么样子的? 未来是什么样的景象? 童昆鸟的作品更像是集绘画、机器装置为一体的创作实验。 他试图展现一种未来状态下的“人机结合”之可能性的画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幽默、戏拟和解构风格的未来世界。 这些作品中的图像来源之一就是他以往的装置作品,尤其是那个赛博格人类形象;画中花鸟的部分则是来自宋画等中国古画,笔墨风格既有工笔也有小写意,而位置经营又充满了眼下的插画感;画外的框饰与支架又强化了这些作品原型意义上的装置属性。拗口地说,童昆鸟画自己的装置,让装置图像在绘画中与其他图像再构成一个个图像装置,最终再把绘画放了在一个个的画架装置上。有趣的是,当“架上”这个概念被如此直观的揭露出来,“绘画”的装置属性也暴露无遗。总之,原有的题材、语言、风格及艺术类型在这里被完全打乱,但又被统一在这种“理所当然”的童昆鸟风格中。 未来人类纪 策展人:何桂彦 展览地点:重庆时代美术馆 展期:2024年8月17日-11月24日 更多详情 -
童昆鸟参展重美术馆年度大展“半手动时代”第三单元“世界的舞池”
2024年7月10日 “半手动时代”第三单元“世界的舞池”源自于今天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场的反映和思考,2000年之后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技术的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尼葛洛庞帝在上个世纪末所谈到的“数字化生存”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因此在艺术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现场”不再是单一的现实生活,而是从现实走向虚拟世界——虚拟的数字化生活场景,比如社交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等构成了更加具有公共性的虚拟“社会现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现场”因为互联网媒体的进一步更新迭代,艺术家所面对的“社会现场”也更加复杂多元,因此今天的绘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具有“公共性”。徐冰先生在《蜻蜓之眼》这件作品的阐述中谈到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影棚,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场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世界的舞池”呢? 童昆鸟 第二自然人-游离姬渴图, 2023 绢面、矿物颜料等 180 × 120 cm 今天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装置,因为它们的基本元素都是现成品,物质意义上成品的颜料、画布、外框,以及观念层面上的图像、符号、题材与主题,都是历史化的人工产物。更糟糕或者更有趣的是,甚至“艺术”的概念与具体艺术作品的价值,也需要放在语境中,与其他物质或观念的“现存品”一起,才能得出结论。虽然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依然存留,也不乏周期性的活跃,但脱离了再现与表现功能的绘画,即如今的大部分绘画早已在类型学意义上属于装置了。 童昆鸟的这些绘画新作更是装置了,这些作品中的图像来源之一就是他以往的装置作品,尤其是那个赛博格人类形象;画中花鸟的部分则是来自宋画等中国古画,笔墨风格既有工笔也有小写意,而位置经营又充满了眼下的插画感;画外的框饰与支架又强化了这些作品原型意义上的装置属性。拗口地说,童昆鸟画自己的装置,让装置图像在绘画中与其他图像再构成一个个图像装置,最终再把绘画放了在一个个的画架装置上。有趣的是,当“架上”这个概念被如此直观的揭露出来,“绘画”的装置属性也暴露无遗。总之,原有的题材、语言、风格及艺术类型在这里被完全打乱,但又被统一在这种“理所当然”的童昆鸟风格中。(节选自鲍栋《蔫花坏鸟画中姬》) 童昆鸟 第二自然人-波音使者图, 2022-2023 绢面重彩 160 × 100 cm 童昆鸟... 更多详情
-
6月22日,马轲大型中期回顾展“前奏与沉思”在西海美术馆开幕!
2024年6月26日 前言 和大多数 70 后不同,马轲从 90 年代末就声名鹊起,经历了多次中国当代艺术的起伏与考验,他的绘画几经变革,却又超越代际、杰作不断,始终在绘画浪潮的前沿进行实验,成为中国新绘画的代表人物。 “ 前奏与沉思 ” 亦是对这段历程的回溯,也是马轲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中期回顾。展览分为 9 个单元,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出了马轲自 1997 年至今的 150 多件作品,涵盖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与转折点。 作品媒介 包括绘画、纸本、手稿、档案、纪录片等不同媒介。然而,与过往的回顾性展览相比,主题中的 “ 前奏... 更多详情 -
童昆鸟参展时代美术馆大展“返场时代”
2024年6月18日 童昆鸟作品《内耗小分队》参展北京时代美术馆大展“返场时代”。作为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策展单元「艺述」,“返场时代”由北京当代艺博会携手北京时代美术馆联袂呈现,聚焦于90前后年轻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媒介,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 《内耗小分队》 年代:2024(改版) 尺寸:尺寸可变(1000 x 150 x 300cm左右) 材质:混杂材料 这件混乱并融为一体的装置旨在提示:社会是一个延伸的竞技场,一个众多元素竞相争抢注意力和争夺基本生存权的大本营。作品中的众多元素是我在城市和村庄收留的被抛弃的消耗品等等。它们在进步的生活和野蛮的社会里被撤下。我试想它们的混合和存在即另一个世界,一个被消耗的世界承载着巨大的能量。当我们越发接近未来主义的景象时,当世界全然由机器来管理时,殊不知人类自己将会变成最大的消耗品。在 信息过载 的时代下,废墟被创造出来以对抗废墟;或者更为准确的说,这是一种“摇摆”的行为,指的是徘徊在毁灭边缘的无望中,仍不断憧憬着平衡。作品围绕着“此在” ( Dasein )与“被抛” (Geworfenheit),构建了一种召唤与回应。这组概念是由海德格尔 ( Martin Heidegger... 更多详情
-
谭军、郭天意作品参展北京保税艺术区展览“颜貌:当代艺术画廊北京采样计划”
2024年6月6日 谭军作品《东山.44》参展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办的快闪Popup展“颜貌:当代艺术画廊北京采样计划”。 在当代社会中,在逼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中,恐惧、羞耻、窘困、沮丧、压抑、焦虑等等情绪,已然成为一种世代共通的情绪。或许,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理解和处置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情绪,也没有恰当的方法和途径表达出来。而我,幸运地习得了一些手艺,模仿着前人,将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一再呈现。 东山,不险不峻,没有风景。我喜欢走在东山的林间小路上。这些小路,通向任何地方,又似乎没有确切的目的地。像是,没有开始和结束,随时可以进入,也随时可以离开。就像林中的花草树木,随时可能出现、又随时可能消失,既惊喜,又自然。走在这些林间小路,能体会到自然的周而复始和永恒,那仿佛是一种无需成本的巨大的安慰。 ——谭军 郭天意 作品《何所见-树》、《它和她的身体-10》参展由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办的快闪Popup展“颜貌:当代艺术画廊北京采样计划”。 郭天意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作品《何所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2014年参展“青年艺术100”并获得了首个“莱俪青年艺术奖”。郭天意把素描视作创作的根源,他操纵素描所呈现的“物性”已经超越了他所要呈现的图像本身。最近的新作往往开始于某种图像,譬如乱草、树林、日常物品,但作品最终的结点并不是为了再现这些物象,而是成为了关于过程,关于时间的“纪念物”。 郭天意的绘画更像是一种漫长的修行,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稳重与成熟。因为姐姐的病,郭天意获得了另一种心灵感应,他笔下诞生了带有褶皱、封闭意味的情绪,系列作品“它和她的身体”便由此而来:我不想直接画人体,所以选择了干枯的花,呈现褪败的美感,这和我姐姐现在身体的状态很像。“我生活中不经意地会出现生死的命题,所以在绘画中会有这样的声音。” 颜貌:当代艺术画廊北京采样计划 北京保税艺术区 2024.05.25-07.05 更多详情 -
吉莲·艾尔斯、约翰·麦克林、童昆鸟参展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
2024年5月31日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紧密相关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沿,以开放的姿态与活力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宽阔的土壤。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珠三角,或以珠三角为中心透视全球当代艺术文化现象,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研究现象。 本展览试图将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国内城市群纳入比照的框架,并扩展至东南亚、亚洲以及具有东方因素的西方艺术场域,希望在相互映照中,探讨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及连接的形廓。事实上,多元中心的交织正成为文化趋向,它们星星点点,集结成链,由链又成网,消弭了僵化的边界。“南方”一方面基于地理认知,但另一方面又超越了这种区域化的建构,更多是代表一种颇具创造力的视角。它将引领着我们走进那纷纭庞杂的艺术实践以及与之深刻勾连的历史、思想、文化的关系丛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胡斌 偏锋画廊艺术家吉莲·艾尔斯、约翰·麦克林、童昆鸟参展此次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作品分别在第二版块“现代性的容器”,第四版块“东游记的回响”中展出。 吉莲·艾尔斯(1930-2018) 艾尔斯的艺术创作受到提香、透纳、莫奈、塞尚、梵高等西方艺术大师的影响,并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从世界各地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绘画与日本浮世绘有一定的偏爱。《白色之风》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眼望去,它就像是空中俯瞰的风景;细玩之,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画家对于留白的运用对她的影响,由此可见,艾尔斯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绘画与日本浮世绘有一定的偏爱。 约翰·麦克林(1939-2019) 约翰和我这一代人,继承了上一代英国人对抽象表现主义和随后的美国绘画那种改造性、解放性的体验。在19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的所谓“色域绘画”中,约翰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在他自己的作品则呈现为颜色和结构方面独特的开拓。此外,他对空间性的拓展也许更加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其形态捉摸不定,比如放大的笔触,漂浮着,静止,然后再次漂浮,就像一种闪烁的以太。 ——约翰·埃尔德菲尔德 童昆鸟 曾经在“玩世”“泼皮”绘画那里出现过的——更确切地说是被阐释出的——那种反宏大叙事的态度,在告别中国特色的“政治正确”二元论之后,在童昆鸟这里又以一种进阶的身份,一种真诚而不是投机的“新艳俗”美学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只是在今天,它面对的已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内卷的整个世界。在这里,童昆鸟的艺术既是在题材上去构想了一种人类-自然-机器的平等,也是在形式上去实践一种无本体,甚至无机的艺术类型。这种打乱一切的搞法总让人想起一百年前的未来主义与达达,一种虚无主义的前卫将在这个时代再度发生? 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 展期: 2024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 4/5/6/7/8 号厅 总策划:... 更多详情
-
童昆鸟获2023年第六届“王式廓艺术扶持计划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入围艺术家,作品在山东美术馆展览“在场”中展出
2024年3月27日 童昆鸟 & “第二自然人”系列 童昆鸟的这些绘画新作更是装置了,这些作品中的图像来源之一就是他以往的装置作品,尤其是那个赛博格人类形象;画中花鸟的部分则是来自宋画等中国古画,笔墨风格既有工笔也有小写意,而位置经营又充满了眼下的插画感;画外的框饰与支架又强化了这些作品原型意义上的装置属性。拗口地说,童昆鸟画自己的装置,让装置图像在绘画中与其他图像再构成一个个图像装置,最终再把绘画放了在一个个的画架装置上。有趣的是,当“架上”这个概念被如此直观的揭露出来,“绘画”的装置属性也暴露无遗。总之,原有的题材、语言、风格及艺术类型在这里被完全打乱,但又被统一在这种“理所当然”的童昆鸟风格中。 在场—王式廓艺术扶持计划暨第六届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展期:2024年3月23日--4月7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济南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展上海艺仓美术馆群展“繁衍生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复刻与倍增”
2024年3月27日 邬建安 & “无限绘画” 邬建安的工作呈现出了一种激烈的张力:生理vs文化,或者科学vs神话。在他最近的“无限绘画”系列中,这种张力一端指向视觉感官层面,刺激的色彩、突兀的形状、极高的密度与节奏,给观者的眼睛带来了无限的细节与停留时间。在视神经的层面上,这些作品更像是科学图像,比如色盲测试图或者谷歌DeepMind的图像生成结果。从传统美学来看,这些脱离整体的细节是破碎的、无机的,也是无结构的,因而无始无终的,这或许就是它们被叫做“无限绘画”的由来。 另一端则指向神话与心理原型,怪兽、英雄、杀戮、搏斗……当画中的形象被识别出来,观者会费力地保持着这种在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平衡,在视觉神经系统与视觉思维系统之间反复切换,让感觉与心智互相摩擦、对抗。在这个意义上,邬建安的作品构成了一种关于视觉的辩论场域,让见者在能见(vision)与所见(illusion)的不断转化中体悟“心”与“眼”的无尽藏。 “繁衍生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复刻与倍增” 策展人:芭芭拉·布洛克 展期:2024年3月23日-5月26日 展览地点:上海艺仓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刘坚、孙浩的作品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对话:北京画廊协会美术馆巡展”中展出
2024年3月19日 3月19日,“对话:北京画廊协会美术馆巡展”于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刘坚的纸上抽象作品,孙浩以“马”为题材所创作的一系列“肖像”作品。 刘坚 刘坚早在1985年就获得中国书法大赛亚军。90年代受法国驻多伦多领事馆资助,去法国访问、考察、讲学。此后,四次荣获加拿大国家艺术协会奖金。 刘坚的早期作品运用粗犷大笔的色彩和质感,无疑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影响,包括威廉·德库宁、罗拔·马瑟韦尔、马克·罗斯科、约瑟·博伊斯等。相对于早期的布上油彩和塑胶彩,近年来的纸上抽象作品则运用传统的水墨绘画技巧,尤其强调线条与挥洒自如的笔触。画作反映他的经验与学识,以精练的笔墨技巧,呈现好像梦一般的幽境。他运用浓淡相宜的微妙变化,配上色彩的点缀,把传统与抽象风格合二为一。 孙浩 在孙浩的创作中,“马”的肖像有意味地拉近了观赏者与画面之间的距离。这种“近距离”,不是视距上的单纯拉近,而是心理上的情感拉近。也正是在观赏者“近距离”的 审看下,“马”的内在精神才逐渐得以浮现。亦如孙浩所言,“马”的肖像就是“人”的肖像,就是“我”的肖像。其深层含义即是画家试图通过精神性的折射去反映当代人的自察、自省和自觉,醒示大家改变既有的认识和习惯,并在内心的不断叩问之下幡然醒悟。 ——赵力 策展人:赵力 展期:2024年3月19日-6月23日 展览地点: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太原 更多详情 -
12月8日,“凝望的风景:袁远、康海涛双个展”在广州学有缉熙开幕
2023年12月21日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由来已久,尽管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却一直没有脱离人类观看和思考的复杂命题。英国艺术史教授马尔科姆·安德鲁斯提及“风景”时,即便仅仅是看看,人们已经在看的过程中塑造和解读它。这不只关乎艺术家观看方式的转变,更明显地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转变。风景所引起的人们视觉和观念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外界环境的观看方式,在感知和转变的进程中自我反思和参与方式的深度,进而影响创作,留住笔头,从而建立起创作的自我意识和逻辑。 康海涛每次提及眼见的风景,总会浮现一种强烈的感受,即在旁人眼里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却久久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风景总不自觉地出现在艺术家的内心,早期的风景画营造出一种焦灼后的宁静,有种让人在夜深人静时平静地窥探自我内心的感觉。从客观到主体,康海涛风景画观看方式的转变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光影、色块、构成,他对风景的体验和理解随时间不断变化,从物化的外在转向内心的观感,笔下的色彩一直在内心转化。另一方面,康海涛的创作自觉走向一种朦胧和距离感,又有种远距离下的聚焦和凝视,颜料和画笔的巧妙融合不但没有扰乱画面的秩序感,还在笔触和线条的表现中调适好了他与画面的最佳“焦距”,让创作成为了一个直指内心的镜头,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或许对艺术家来说,风景原本是绘画的来源,而正视现实风景的本身,当内心的抽象情绪与现实生活相通时,画面的构成和表现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康海涛的抽象风景几乎脱去了不经意间的矫揉和造作,回归到70后艺术家对抽象艺术观念更深刻的思考。 当向内的空间延伸到袁远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关于空间的景观,这既是私人而往昔的,也可能是公共或当下的。在他的空间里,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时间与叙事。袁远曾说自己在尽力探寻空间里的居住痕迹,他更多地尝试去追寻空间里的废墟感和昔日记忆,那些关于人类情感的细微痕迹让这个静态空间有了流逝的感觉,而这些都通过他的几何构造和色彩调和得非常和谐。袁远的创作同样源自真实的成长本身,他凭借自己的笔刀不断修复与记录心中的记忆。袁远的作品带给我们的除了肌理、痕迹和强烈的时间感,如调色油般在不经意间特定的形体之外,在留痕中感受着此时此景的回忆和现实的折射。袁远曾提及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向内的而非向外的,从具象到抽象,袁远的构思和创作充分体现了自我的细化逻辑,当空间被一而再地推进时,会发现感觉反而成了最有力的推进器。此时风景在袁远的画面中重新营造了“第三空间”,既折射出边缘的现实,又在最大程度上包容了自我,而材料和光影无疑帮助他实现了这些抽离于现实的设想。 本次袁远、康海涛双人展 ,既展现了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创作观和艺术学理,又在光影色调的形式语言中呈现出他们对自然和内心的思考与探索。两位艺术家都注重自我方式,尊重内心,反复穿梭于身处的现实和情感之中,抽离的笔墨油彩于无声之处,他们各自以抽象的创作元素表达另一种方式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景观还是居所,艺术家的视觉经验浓缩了他们对现实和具象的理解,并能以凝练的块面概括出自己的工作方式、思想和体验,由外向内,真实地面对内在的自由世界,时光中静静凝视画面的里外。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 策展人 2023年11月 凝望的风景:袁远、康海涛双个展 学有缉熙 艺术家 袁远 / 康海涛 策展人 王绍强... 更多详情
-
李继开参展银川当代美术馆“我在异想世界”
2023年12月5日 “找寻自我”一直是人类社会探索未知的重要路径,在艺术创作中也化为异质同化的母题,在“异想”世界找寻“自我”,将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转换视角,成为观看和解读的另一种方式。在艺术家的表达中,“我”既是叙事层面的核心,又作为意识层面的象征符号,创作的过程即是“我”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实与异想空间的差异化是最具趣味的部分,“自我”也在个人化的打破和重建中逐渐完善。 “我在异想世界”强调“我”作为主体,这个我不仅仅是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幻想中的那个自己,也是大千世界中我们中的每一个,我们欢迎每一个人都可以以“童心”为钥匙,走进这个充满神秘的“异想世界”,当我们把每一个个体对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己的想象呈现出来的时候,这个“异想世界”开始逐渐地清晰,或许你在这个世界的经历会让你产生共鸣,发现那个同样隐藏起来的自己。 李继开《蘑菇》系列 李继开坦言,之所以选择描绘“蘑菇”这个题材,是因为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蘑菇饱满、圆润的外形和他眼中少年的形象有着某种神似。地上的小蘑菇头和石块表面也被他处理成小孩面孔的样子。虽然画面中的大蘑菇多是少年的依靠,但在这里,它其实已经超越了作为一个自然物的存在。换言之,这里的蘑菇本身即是一种具身化或人格化的存在。它让我想起,2019年前后他曾创作过一个“巨人”系列。此处,其关于人物的塑造明显受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的影响,巨型体格顶着一个小小的脑袋,加之仰视的视角,更凸显出身形变异的“伟岸”和“荒诞”。不仅如此,整个身体的构成也别具一格,仿佛由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石块或砂袋堆积起来的,又像是整个身体套了一副自制的臃肿的“盔甲”。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法命名、也难以归类的已然被异化了的生命体。也正因如此, 我们不妨将“大蘑菇”视为“巨人”的变体。 我在异想世界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17日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倪军参展武汉美术馆“归墟与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2023年12月5日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刘旭光教授担任策展人,展览定位为新媒体艺术,既是对数字时代大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共创之美的集中呈现,亦是新媒体艺术二十年深入发展丰硕成果的视觉浓缩。展览主题“归墟与维度”,旨在通过循环场域与多维空间的视觉营造为观众呈现一个艺术感知与创作思索下的多向度的、开放的景观世界。本届展览共邀请到100余位艺术家参展,设有“空间/场域”“光影/媒介”“形式/跨界”“语言/对话”四个单元,分别在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展场内,新媒体与传统艺术样式的有意味并置,艺术与科技新生空间内的相映成趣,历史与未来交织链接后的可能性延展,都充分体现了策展团队与艺术家智慧合力下以多元创新之态引领新时代审美风尚的视觉思考和有力实践。 倪军 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多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倪军是“文革”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在师从袁运甫先生研习壁画专业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留学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研究院,师从美国绘画大师利昂·高乐布等。曾长期活跃于纽约艺术界,多次举办个展,先后任教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与国内重要艺术院校。倪军是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2023年9月,倪军成为广东美术馆组织提名的年度艺术家之一。 倪军是具有哲学思辨与理论素养的当代画家之一,对油画、公共艺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我国古代文明有深入研究,以绘画、摄影、录像等手段表现当代生活和他对世间哲学的思考。他的绘画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本质与自然的光色奥秘,尤其注重自然景物的灵魂属性和生活细节的优雅韵味,以敏锐的视觉观察和从容闲定的技法,在古典油画美感上加入现代生活的冷毅精神。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策展人:刘旭光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24日 - 2024年3月10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2楼展厅、特展厅)、美术文献艺术中心(2、3楼展厅) 更多信息:即将开展|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qq.com) 更多详情
-
邬建安、童昆鸟参展张家港市美术馆展览“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
2023年10月28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邬建安、童昆鸟参展张家港市美术馆展览“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 2018年,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证实,张家港被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本次展览在张家港市美术馆举办,汇聚来自国内本土以及海上丝路部分途径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以当代语言讨论对海洋的观察和思考,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及其辐射地区至今的影响力。 展览既从当代出发,又将时间倒流到历史深处,再进行折返,如同这条水路曲折蔓延,却让文化的种子开枝散叶。文明在此交融,传统在此聚集。面对共同的目的和愿景,展览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张家港重新启航,开启传统与当代的全新对话。 邬建安 邬建安的“面具”系列、“看不见的世界”系列作品正在“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中展出。 在“面具”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对牛皮材质的探索性运用,从《 九重天 》《精气》等作品从形象到工艺的极致繁复,走向追求纯粹的另一端。创作过程仿佛在与牛皮进行博弈,又同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人类造物的结果更像是一场因缘际会,而非全然凭借预期、设计、追踪或强力就可以得到。 “看不见的世界”系列作品以极为细致的手工刻纸为载体。作品中,抽象的几何图形、远古动物的骨骼、微生物、植物和人的神经、骨骼系统以不同的方式相遇、组合,似乎是一篇连环画,又像一个个定格画面的闪现,完成了一个似乎带有一定寓言性质的梦的记录。 童昆鸟 童昆鸟以“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为主题的装置和绘画作品,在展览第一单元“辐射:从东方驶出”中展出。 这是在罗马湖旁边一个回收站淘的船型的葡萄酒储藏柜,我一直觉得, 狄奥尼索斯 的魂灵栖身于此,他时而嗜睡、沉吟,时而癫狂、高亢;在沉思与幻想中追求盛大的欢乐。于是这艘小船可以无水行舟,借光浮航,离开罗马湖,去到未知角落的电光火石之间狂欢…. 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 更多详情 -
9月28日,“绘画的力量:在观念与信念之间”大展在新绎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张子康总策划,韩昆哲、孙天艺策展
2023年10月13日 2023年9月28日,展览“绘画的力量 ——在观念与信念之间 ”在新绎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张子康担任总策划,由韩昆哲、孙天艺担任策展人。展览从中西方艺术的比较视野出发,讨论绘画自现代主义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形式和图像上不断的自我革新。偏锋画廊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吉莲·艾尔斯、康海涛、马轲、约翰·麦克林参展。 作为艺术最基本的媒介之一,绘画在一代代艺术家中传承,带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线索向各个纬度伸出支脉。在经历整个20世纪当代艺术各种媒介、潮流、观念后,我们在新千年的世界范围内能明显看到绘画的回潮,本次展览“绘画的力量”即从此出发。 如果我们重新梳理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实践就会发现:即使深处各种 “主义”的漩涡,绘画、或者说坚持使用绘画为媒介的艺术家们,一直在进行一种本体论层面上的反思,这促使艺术家们不断拓展绘画的边界,探索多种语言,在材料、形式、语言等进行创新,使绘画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的三个单元,分别从媒介、感知、图像三个角度进入,这三条脉络基本涵盖了当下全球视野内绘画演变的几个主题,也对应了现当代绘画的几种传统,即抽象、写实以及图像挪用的传统。全球化让绘画从现象的角度趋于统一,而这种统一又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区别,因此在不同艺术家笔下显示出极为丰富的面貌。 绘画的力量 ——在观念与信念之间 总策划:张子康 策展人:韩昆哲、孙天艺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9日-2024年1月28日 展览场馆 新绎美术馆 西展厅 7 展览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源道与新开路交叉口南300米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展西海美术馆新展“亚洲铜”
2023年10月13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邬建安参展TAG·西海美术馆新展“亚洲铜”(Asian Bronze)。 展览标题“亚洲铜”是从海子的同名诗延展而来。在策展人鲍栋看来,“亚洲铜’是海子这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它是一个虚构的词,指向某种形而上性,但却带来了一种真实的情感:土地、埋藏、血脉、肤色、图腾、遗存……对于我们来说,亚洲铜构成了一个文化原型的象征,一种非概念性但却可传达的存在……而此次展览则深深链接着诗歌意象中坚固的本土文化原型。” 此次展览是西海美术馆发布的全新艺术项目“三人展”的首场展览,策展人鲍栋邀请了陈哲、王思顺和邬建安三位在当代艺术领域选取不同创作形式的艺术家,涉及雕塑、摄影及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围绕着“亚洲铜”所体现的东方文明这一意象,与美术馆三个极具差异性与个性的展览空间进行对话,进而激活空间独有的磁场与能量。 在展览中,我们将看到艺术家们对切身经验与周边世界关系的关注。他们从人类文明历史中获得灵感,试图与当下时代和人们内心的潜意识进行联结,与古为徒,观照自身。 正如策展人鲍栋所说:“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并不涉及今天的那些热点议题,反而一直在探寻着物质、自然、地理、天文与精神、方法、感性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邬建安 邬建安的作品一直关注材质和镂空语言,横亘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另辟天地。神话传奇、寓言故事、现代文明在他的作品中交织,打开传统文化的边界,游走于古今之间。本次展出的作品《素色的面孔》是艺术家在与牛皮材质的有机属性博弈的过程中,与自然规律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策展人则从作品与观众互动的角度谈到:“邬建安这组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原始图腾的意象来回溯人类文化,与展览主题形成呼应。而观众的行走如同走入了一个制作牛皮的通道,置身于一种古老的、祖先式的生活,让观者在自然、艺术与文明之间穿越、回想。” 一件件作品以聚落形态呈现,连同狭长的6号展厅空间协同构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仪式现场。而仅有的几束光线透过镂空的牛皮打在墙面,形成远古图腾般的影子,观众走进这个空间场域,又好像走入一个迷宫,抑或是柏拉图笔下的洞穴。在这里,你能追溯到很久远的记忆、你东方土壤的根基,或者是你的来处。 亚洲铜 策展人:鲍栋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4日-12月10日 展览地点:西海美术馆 展览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银沙滩路1111号 更多详情 -
邬建安《万物》系列作品正在星美术馆开馆展 第二季”述而刹那“中展出
2023年10月13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邬建安参展星美术馆开馆展 第二季”述而刹那”。延续开馆展第一季《开启START》“非线性、去主题”的叙述逻辑,展览《述而刹那》汇集了21位(组)抽样艺术家、27件具有历史里程碑式的作品。希望通过以艺术家为个体,将其观众的关注点回归于创作者本身,并向其观众传递着艺术超越视角的一种开放性体验。 展览主题“述而刹那”则将艺术家拟于如同水体一样的本性,存在于我们现实世界所有问题的缝隙之间。 邬建安 《万物》系列 作品《万物》是用上万个浸蜡镂空剪纸组成的尺度庞大“三联画”,作品在形态上延续了此前一些系列作品的特征,但在创作理念上却又有所突破,构建了他对于“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当这种染色剪纸立体拼贴的语言刚刚被创造出来时,邬建安一直尝试将它们组合成一种有着明确轮廓的具象造型,比如《三千年笑脸》(2014)、《<白蛇传>新解》(2015)等。而在《万物》中,每一个剪纸人物的个体变得更加清晰可辨,它们所组构成的整体却像是一团混沌的烟雾,画面中若隐若现出一些人体部位、骷髅、鸟、鱼等形象在方得辨识,又遁隐于细节的跃动之中了。 述而刹那 ——START星美术馆开馆展第二季 展期:2023年08月27日 ~ 11月15日 地点:星美术馆 | 上海市徐汇区瑞宁路111号 更多详情
-
倪军、邬建安获“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提名艺术家
2023年9月19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倪军、邬建安参展广东美术馆“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项目,旨在完善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建构的又一重要学术系列。该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创作实践,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呈现创作现状与思想碰撞的交流平台,并通过对艺术家创作的展览传播,呈现现状,记录当下。 “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将延续首届展览的研究性,采用提名评审制,以确保展览的学术规范。为此,我们邀请了长期深耕于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观察者及策展人,成立了“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为展览的学术性及可行性提供保障。 本届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既有机构负责人、资深学者,也有极具影响力的独立策展人,他们以各自的观念与视角,观察并记录当代中国艺术现状。 倪军 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上,艺术家倪军呈现了最新力作。油画、纸本作品画面所选择、描绘的,花卉、静物、风景,各种日常事物,属于艺术史中常见的绘画母题。在咀嚼传统的存在、厘清认同的同时,倪军对“物”进行的个性化处理与叙事性、文本性形成纠缠,始终在传递出对世界广博的关照与深刻的思考,体现出具有历史感、哲思的文化姿态。倪军画作建立了属于当代生活的审美维度,甚至在母题的重复中,传递出对绘画本体的迷恋。“通过与其他欲望的连接,生命努力去保存和增强自身”,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导读德勒兹的这句话,适合于观察、理解倪军近年油画作品。 ——樊林 邬建安 作为将纸本水墨与剪 纸拼贴、个人创造与社会参与相融合的新篇,《五百笔》系列成为邬建安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艺术创作计划之一。 作品好似抽象的水墨、彩墨画,或者动势绘画( gestural paintings )作品,画面中游动着长线、折现、波纹、弧形以及各种不可名状的飞溅的轨迹、擦涂的笔痕,它们争夺又分享着同一方纸面空间,构成各种视觉秩序交织博弈的能量场。 事实上,画面上的任何单元都不是直接“画上去”的,随着尺度的变化,一件作品可能容纳了数十乃至数百个彼此独立的剪纸拼贴单元,笔痕的色与墨,以及滴甩、喷溅、飞白、水渍等蛛丝马迹,在剪刻的过程中都被小心地留存下来。在拼组这些画面构件时,邬建安对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投以十分的注力:这种关系不仅关乎二维空间的上、下、左、右,笔痕之间还要彼此叠压、穿插、缠绕,而后者从各自的主体部分一直作用至张牙舞爪的边缘。也即是说,三维空间和物质实在切实参与到了“平面”的构成之中。 《五百笔》有时甚至只因其繁复的创作程序和技巧引人注目,但作品本身并非以“凸显手工制作的规模和技巧”为目的,而是创作观念的直接导向——作品是对“局部与群体关系”模型的某种推演。无论来自艺术家在工作室中的实验积累,还是受邀请参与笔画制造者的特殊贡献,以“一笔”和全然放松为必要条件,下笔时的思维状态、情绪、身体习惯被宣纸和水墨敏感而包容的特质透现出来。如同“五百罗汉”各自对应着每一种证悟的方法,每一个笔画也对应着特定状态下的个体的人。让单个笔画从原始纸片上脱离,似乎象征一种初次的自我觉醒,而将它们重新组合拼贴,则演绎着每个个体成为社会或任何群体组成部分的必然命运。当一个肌体展现为跃跃欲试的个体生命张力的聚合,个体并不能与他人调和,但原本的个性却被语境重新表达,成为某种新秩序的特殊因子,与其环境中的全部个体共生长。 第二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展期:2023年8月29日—2023年10月0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5、6、8、9、10、11、12号厅...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加余德耀美术馆“跨界:可能与回响”大展
2023年9月9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邬建安参展余德耀美术馆大展 “ 跨界:可能与回响 ” 。此次美术馆携手福布斯中国,由著名美术史家、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担任学术顾问, 30 位福布斯榜单青年艺术家,展现全球化巨影下青年群体的整体创作面貌。 三十组出生于 80-90年代的参展艺术家将在展厅内通过现实与拟象的跨界完成对社会景观与个体内部的 “ 冶园 ” ,展现出全球化巨影下青年群体的整体创作面貌。 作品显示了在主题、媒材及受众等多个向度上的扩张,以人类 “ 共同性 ” 为主的 “ 去中心化... 更多详情
-
童昆鸟参展武汉美术馆举办的“‘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
2023年8月31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童昆鸟参展武汉美术馆举办的“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展览聚焦于32位青年艺术家及他们充满动势的艺术作品。此次展览承上启下,既承接一直以来“繁星计划”对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关注,同时开启“繁星计划”的新起点,青年艺术家如同璀璨繁星一般,将会在艺术界熠熠生辉。自2011年举办首届“江汉繁星计划”以来,武汉美术馆先后以“从风景到人文风景”“创异的喜悦”“渐”“气候”“解放的皮肤”“天桥——交叉的经验”“情动”为主题。十几年来,“繁星计划”立足于研究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结合策展人提出的主题思路,为观众呈现不同艺术家鲜活而富有创造力的视觉图像。 此次由杜曦云先生担任“洄——第八届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的策展人,选择“洄”作为主题,正是基于武汉这座以“江水”著称的城市,洄流即回旋的水流,而艺术在回旋的过程中,产生无尽的能量。 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极具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从形式上,给人视觉的冲击;在内容上,迸发蓬勃的生机。展览以一种动势促使艺术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艺术实践和生命探索,进而激起更多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与参与。 童昆鸟 童昆鸟作品形式多样,在装置、行为、影像、雕塑和绘画等媒介中灵活穿插。他习惯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製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製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製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在拜物情绪、消费文化符号盛行,信息过载的当下,不断突破人类再造物的想象边界,呈现刁钻与戏谑并行的重构。 一次我看见摄像头里的人哭得撕心裂肺, 我有些心酸和难过, 但跳出来我试图站在摄像头的角度,我开始想,监控摄像头会相信这画面里的眼泪么?或许它见得太多了,人间的眼泪已经变得不值得了,我多么希望摄像头也能稀里哗啦大哭一场,哗哗作响,或许让我觉得现实能温柔一点。 如今,监控摄像头作为“社会器官”,遍布日常的各个角落,正无时不刻帮助我们记录和监控着生活,有多少哭笑不得、欲哭无泪亦或是不堪入目的画面在摄像头眼皮子底下不断上演,我想监控摄像头应该早已麻木,只是作为一个第三方工具眼睁睁的看着一切悲欢,哪怕储存了海量的眼泪,也只能被格式化往肚子里咽。于是想让两只监控摄像头大哭一场,尽管它们不相信什么眼泪,但求有点回响。 策展人:杜曦云 展览时间:2023年7月30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康海涛参加“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
2023年7月21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 康海涛的作品正在 “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的“星链计划”版块展出。此次双年展于2023年7月16日开幕,将持续至今年11月,展期超四个月。 《树》是康海涛创作于2022年的纸本作品,自春夏起始,直到秋冬完成。他将丙烯颜料调和至极稀薄的状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积墨”技法,层层罩染,在塑造图像的同时又有着清透的质感,犹如隔纱观象。康海涛认为“树叶像果实一样,凝聚在一起,加上树干与长长的影子,非常有力量感。” 我喜欢画纯粹的东西,不会有目的地去赋予画面明确的意义。比如:树是自然生长之物,对我来说意味着单纯和宁静;而简单的房子则是朴素之物的象征;是光的出现让画面有了灵魂,反复叠加的笔触,又让画面产生虚幻不实的体验……我认为意义都是在完成作品之后再从中分析出来的,意义和自己和观者的关系,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当然会有一种精神或心理的“基调”,这种“基调”会使所有“意义”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康海涛) 关于艺术家 康海涛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绵阳。 康海涛从2000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关于“夜景”系列的绘画创作,注重细节的刻画,所描绘的对象多是身边熟悉的一些场景和日常事物, 如一片树林,一道门,一些简单的房子……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塑造出宁静、陌生而神秘的画面氛围。在创作“夜景”系列的同时,康海涛也继续着抽象绘画上的探索。他的抽象作品从一片空白和虚无出发,创作过程近乎冥想,与“夜景”系列的强烈形成对立,他既不面对一个既定的视觉客体,也不面对任何心理体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甚至都不面对画面上某个阶段出现的意象。他的抽象画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在康海涛的日常工作中,“夜景”与“抽象”系列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契合,达成一种存在的完满。 康海涛的作品曾于中国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拉脱维亚、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他的作品亦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及英国牛津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总策展人 王绍强 策展团队(按版块策划顺序) 王绍强、菲利普·多德(英)、菲利普·齐格勒(德)、张子康、冀少峰、吴洪亮、俞可、项苙苹、姜俊 展览时间 2023.07.16...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刘展、童昆鸟参展“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
2023年7月21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邬建安、刘展、童昆鸟的作品正在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展出,此次艺术季于2023年6月21日至8月30日在大同古城東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王静任总策展人,艺术季将以主单元+3个平行单元的规模,汇聚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 、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徐冰、邱志杰、宋冬、郭工等近80位国内外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百余件/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媒介创作,以及网络交互等最新的前沿形式。 以大同城市的再生与更新为背景,以“寻邑”作为本次大同当代艺术季的主题。寻邑,意为发现和探寻地理意义上的另一种传统与现代连接的关系,也意在制造和寻找与已得文化视野的差异,从而产生探寻的兴味,用现代的视角达成理解文化源流和当下生活的新的共识,用当代艺术的创作成果,展现更新视角下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间维度的视觉探索和关系网络。 关于艺术家 邬建安 1980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 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 57 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作品先后参加【思维的线索:馆藏中的行动抽象】(美国 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心,2022)、【超融体: 2021成都双年展】(中国成都天府美术馆,2021)、【玻璃 应力:未来之窗】(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 2021)、【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法国里尔伯爵夫 人博物馆,2021)、【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中国银川 当代美术馆,2020)、【纸上谈缤】(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 更多详情 -
胡里奥·朗多的最新个展“秩序记忆”在温州年代美术馆开幕
2023年6月10日 秩序记忆的平衡力场 胡里奥·朗多、金日龙双个展 抽象让艺术摆脱物像识别的外在视觉依赖,在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形式内容中,呈现媒介物质自身感知的同时,又打开艺术不受自然物像限制地自由精神表达。如果说热抽象如音乐般旋律起伏,是人类感性情感的一种表达,冷抽象的几何严谨分割,更像是人类数学计算的理性分析。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方式在现代抽象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已有百年多,现代抽象的概念定义也随历史时间、地域文化不断延伸扩展,从抽象到非具象,现代抽象艺术也不能简单的按照“热抽象、冷抽象”区分,当具有抽象性的非具象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更自由的艺术语言时,艺术家面对的已不是语言形式的问题,而是回归自我个体经验地思考与表达。 今天,我们将德国艺术家胡里奥·朗多和中国艺术家金日龙的作品呈现在一起,通过双个展在场对照的展览呈现,来感受和思考两位艺术家在抽象艺术领域的和而不同。 两位艺术家近些年新作品,都类似从几何抽象的矩形结构节奏空间中,延伸出各自新的艺术面貌,都在画面理性的秩序控制中,用宽幅大画笔作画,同时保留了画笔自然瞬间的痕迹记忆,理性秩序和感性鲜活,不再是以往的绝对对立,平衡理性与感性、秩序与自由、色彩与空间、质感与节奏都成为他们绘画中共有的特点,而这种综合在艺术历史之后和当今全球化时空下的艺术平衡,更能呈现出抽象性非具象绘画在今天的艺术新可能,他们作品也不能再按固有的抽象定义来判断,也不是我们习惯性包袱中关于东西方艺术之别的强调分析,而是在今天“共同体”之下,艺术个体如何在综合平衡后,创作出新的人类“共同的艺术”,这种“共同的艺术”的根本在于每一位艺术家个体如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自我经验感知,而这种自我经验感知,又自带着艺术家个体的文化历史和思考表达,和而不同,在此成为共同体共性和个性的丰富与多样,这也是这个世界本来存在的样子。 胡里奥·朗多是西班牙裔德国艺术家,是前德国斯图加特梅尔兹学院教授。远看胡里奥·朗多的作品,首先映入眼帘是我们习惯认为的德国严谨和西班牙热情,即严谨的几何节奏和鲜纯的色彩喜悦,平衡并存在整幅画作中。冷静宽幅的平面大笔触一气呵成,边缘是犹如机器裁切的整齐边界,干净利索但非机械呆板,整齐边界的笔触内部,又敏感扑捉到丙烯笔触划过玻璃、木板等材料的瞬间留痕,留痕中因为力量速度和颜料饱和度所形成的平滑拉丝肌理或薄厚颗粒细节,让这一看似几何的、冷静的、控制的、单纯的、极简的平面,增加了无数偶然的丰富活性自然,高度理性几何秩序节奏的瞬间,在这里也呈现出艺术家高度敏感的绘画性果敢直觉张力。再近距离观看朗多的作品,最吸引人探究的还是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即在玻璃上绘画,又与绘画底板有间隔重叠后,所形成的半透明光晕感空间,平面性、绘画性在这里不再是矛盾的,而形成独特的平面的纵深感厚度,空间、空气此刻也成为绘画媒介的一部分,单纯又深刻,平面与空间、冷静与热情、理性与感性在此微妙的相互衬托中,形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张力平衡;而朗多作品中让人充满喜悦和轻盈的鲜纯色彩,让人不由得向往和回忆青春恋歌的自由美好,也成为我们看过他作品后过目不忘、记忆犹新的欢喜底色。 金日龙是从延边朝鲜族走来的中国艺术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在韩国学习和任教,早年中央美术学院严谨的艺术教育和韩国现代性的艺术视野,为金日龙后来的不断艺术创新,打下了扎实基础,也开启更广方向。金日龙从工笔画到写实油画又到当代影像装置,最后再到非具象绘画,一直延续和综合各种艺术方法的系统精神,打开一个更加包容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不可避免的文化身份让很多艺术家难以轻装上阵,而在金日龙的艺术创作中,这一问题又似乎因为这种综合自然而然的达成了平衡和解。金日龙近几年在布面丙烯上的非具象创作,在绘画中营造出氤氲崇高的气韵气场,带我们走进由巨大矩形块面和画面留白所构建的精神能量空间,至上的庄严和黑白的朴素形成自然的强大气场,形而上谓之道的精神道理在这不是知识的理解,而是身体介入后的沉浸感受与体验。金日龙作品中融会贯通了现代抽象形式语言的严谨逻辑秩序,矩形的几何块面严格划分在被计算过的分割刻度上,并由线和面绘画构成“十”或其它符号图像对称矩阵,这样一种严谨沉稳的分割矩阵,在边缘都有似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渗化延伸的过渡意韵痕迹,自然过渡的痕迹在被绘画放大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如宗教绘画背景中的神圣光芒和空间深度,这不得不让我们在面对他巨幅作品感受中,走进画面和心灵的内在沉静。这些痕迹,也像是被放大了的笔墨笔触,是有规则秩序自然生长观念的抽象笔触,这似乎又在回答现代抽象艺术从形式视觉走向精神场域后,关于神性与自然的某种畅想,这种畅想也如同东北亚现当代绘画的某些精神特征,区别于视觉艺术,关注人与绘画内在心灵的自然过程,从单色绘画的纯粹到物派的空间关系,再到念珠与笔触和极多主义的绘画修行,似乎回应了东方天地自然观如何再次向现代文明展开艺术的提问和构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 留白虚空的平衡中,被再次激活和再次感知。 从另外一个历史角度来看,胡里奥·朗多和金日龙都是两种绘画艺术观笔触的不断提纯和放大,即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用块面体积的方笔触塑造观察万物自然开始,艺术的科学分析法,成为绘画不断寻求自然本质的一种创作过程,从而不断延伸出后来的立体结构、抽象几何、至上极简,并且笔触的色彩关系也是对自然光的分析研究;而中国绘画自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根基,将一画、一笔都融为书画同源的感知审美之道。水墨计白当黑又崇尚纯黑白,更是突出了道家倡导的返璞归真“观念之道”。中锋行笔的浑圆和水墨宣纸的边缘渗化质感,也成为人与微观自然融合的一部分。 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丙烯材料介于油与水的特性,都被充分体现在各自的艺术理念表达中,胡里奥·朗多的轻透明快,金日龙的氤氲自然;更重要的是,现代抽象几何矩形的形式语言节奏构建,都被他们通过科学理性的严谨秩序绘画过程一一展开排列,并在这样一种“数”的理性分析逻辑中,又没有与自然对立,胡里奥·朗多的理性冷静与敏感热情,金日龙的意韵自然与严谨秩序,在各自不同的矩形秩序绘画中,都留下各自绘画笔触的痕迹记忆,都有各自文化的经验内涵,也都是艺术家个体生长的自然痕迹。 现代科学理性与古老道法感悟的不同,都在胡里奥·朗多和金日龙的现代抽象和非具象艺术法则延伸中找到平衡,绘画最终又一次回到自然,回到对自然秩序中必然和偶然的艺术平衡中,再次让绘画焕发生机,再次探寻人与自然融合互动而非对立的相互关系,又一次通过绘画经验的实证体验,双向呈现出自然秩序的多重记忆。 策展人:康文峰 2023 年 5 月 22 日 展览时间:2023年6月4日-8月6日 展览地址:温州鹿城区白鹿洲公园水云坊4号楼...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加银川当代美术馆“水之回响——2020 中国黄河文化旅游节特展”
2023年5月30日 4月16日,展览“水之回响”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作为第一座毗邻黄河的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从地缘出发,试图对抗全球化所带来的麻木。但如何面对当代和地方的关系,又将选择冲突或是融合?黄河不语,但最终,黄河会告诉你。 投石问路 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与地方传统民俗的兴衰,在早年正如沙漠与河流,是相邻却并不相融的两条平行线。当代艺术正循着西方现代、后现代浪潮轰轰烈烈开展革命时,民俗文化却在城市化的巨浪中沉浮。有意无意地,两者面对对方时都曾选择回避:在艺术史的书写里,民俗文化只是匆匆过客;而回到村寨的小屋,神明对艺术家闭上了眼睛。应对逐渐复杂的当下,银川当代美术馆提出 “西部艺术家研究计划”,投石问路,以黄河的浪潮发出先声。 正如当代和传统的割裂那样,城市、地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分野甚至映照到艺术生态本身:“地方”与“中央”,“一线”与“三线”,“北上深”与“其他城市”的二元对立话语在蓬勃生长的美术馆、艺博会、双年展中显得越发清晰。 在这个时刻,聆听来自边陲的声音或许是重要的。或许较之奔腾的黄河而言,石子的涟漪只能掀起局部的波澜,但风沙与水碰撞所发出的不和谐声响,能够在漫溢精巧概念的“当代”套话中引发共振的嗡鸣。此处,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成为新的隐喻与殿堂,它将民俗、非遗文化将谢未谢的花嫁接至当代艺术所编织的土壤中,使艺术家接过了现代萨满的权杖。 断崖飞瀑 在黄河倾倒而下的空旷巨大的回声之中, “断裂”是“水之回响”的底色。这里所描绘的河流并非环绕京城的护城河,并非长江入海口沉积而成的灯火辉煌的西岸,更不似珠三角跳动着的水之脉搏。哺育着中国北方平原的黄河,是这块土地上奔腾着的最难以驯服的烈马。水体在银川褪去了流质的温柔,以强硬的姿态宣告干旱贫瘠的西北印象与被江河环抱的“塞上江南”之间存在着何种反差。依水而建的银川当代美术馆坐拥江河与沙漠,以一种奇特而自然的形象连接起展览中 “临水”与 “对话”两条线索。矛盾是理所当然的,断裂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对岸与对岸的呼喊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强调黄土与烟尘,更不强调流水般顺畅的叙事,西北的灵魂被自然而然镌刻在人们的喊叫中,最终留下以人为核心的水之回声。 在银川当代美术馆,江河自峭壁边缘倒挂而下。 邬建安在美术馆天顶所作的装置《追光的人》取灵感于贺兰山岩画,在波浪形的挑高墙面上留下赤红的影子。负一层展厅中,“剪花娘子” 库淑兰的剪纸作品和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 汪天稳的皮影处于瀑布的底部,裹挟着孕育着地方所有生命的古老泥沙,留下观者不能一眼看清的浑浊底色。他们身侧, 陈粉丸的剪纸作品《低头看太阳》、邬建安的大型皮镂作品《九重天》借传统技艺之形,将古老民俗转化为当代图腾。 未至三楼展厅,便可听见 蔡雅玲 的互动声音装置《水之回响》随着观众的触碰发出清脆回声。 王绍强、陈抱阳、张小涛... 更多详情 -
刘展参加松美术馆“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
2023年5月5日 ”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于2023年5月1日在松美术馆开幕。作为“云雕塑”首次线下走向公众的展览实践,主办方邀请了六位(组)策展人,每位/组策展人再根据自己的展览主题与内容邀请艺术家,策划组成各自的展览单元。它们分别是冯兮策划的“现成的生活 现实的技术”;李佳策划的“空间三种”;苏磊策划的“智能、技术生态与体验”;苏伟策划的“幕间:四个案例”;王澈策划的“生长的河-走怒江”;周翊&董菁策划的“技艺”。六个单元共计邀请了 33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这些展览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学术指向,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云雕塑”的艺术视野和学术态度。 云雕塑”是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旗下的学术平台,其理念是基于肉身经验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行为、事件等相关的艺术家、展览与事件的发生和讨论,搭建时间、空间、自然、社会、物质、技术等面向历史与未来的新艺术。 “云雕塑”的理念,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针对性。首先是自“雕塑 1994”展览以来,在经历了观念艺术的洗礼之后,雕塑家的工作是认识到人的肉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之被动存在的规定性,将人的意识,思想、精神、理念等诸元素,看作内在于世界(经验着世界)运行不息的人的肉身功能,艺术的再次物质化正是上述元素在前意识和社会无意识层面上的运行。 “云雕塑”将自然与人工的物质与非物质世界,视为人类感性意识落实成形的矩阵。退一万步,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看,事实上有些雕塑本身可能并没有传递任何含义或者叙事,但我们对于雕塑的体验赋予了我们新的感知和理解之可能性。雕塑作为一个物理存在的物质实体或者非物质形式的实在事物(注 1),激发我们的艺术体验,让我们清晰的意识到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状态,并同时反射性地意识到自我肉身存在的具体与鲜活。 第二个方面的针对性,是面对目前Web3.0、“元宇宙”和 ChatGPT 迅猛冲击人类社会的时刻,雕塑艺术的实践尤其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肉身体验。艺术家不应该成为数字世界的被动接收者、简单拒绝者和被征服者。 以 ChatGPT 与“元宇宙”为标志的数据技术与人类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拥有汁液与能量的肉身与玻璃屏幕背后“赛博虚拟世界”的关系。在手机移动端的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用手指去滑动玻璃表面的时候,手指不过是磁笔的代替。人们可以用手指触摸一整天而并未触及任何东西。玻璃屏幕对应的往往只是作为视听的器官,而将人的肉身废弃为一辆等待被驾驭的能量机车。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人类或许可以完全彻底的适用这块玻璃屏幕;或者这块屏幕也可能成为人类视听器官的外层光膜;甚至人的肉身也可能随着科技的进化被机器完全替代。 在人类尚且拥有如此不完美——但又是如此协调的在地球怀抱中——与天地万物相互连接着的肉身的时刻,雕塑以及基于肉身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和实践方法产生出的艺术品,将是人类在与玻璃屏幕博弈,并期望自身对这博弈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未来,逐步产生适应力或者免疫力的摆渡船。所以,越是被玻璃屏幕所包围,人类也就越是会意识到自己肉身存在与物质和非物质(注 2)之间不可切割关系的可贵,人类与物质世界——以及与基于肉身运作功能形成的非物质事物组成的“实在”世界(注 3)——之间的对话,也就越发重要。 “云雕塑”,就是面对数字复制技术时代(注 4)已经作为我们的生存背景这一现实;同时,“云”在当下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含义,也是超越性和创造力的象征。“云雕塑”的首展,是当代艺术圈基于肉身经验,从历史意识和思想的维度,面对眼下疫情的封闭过后各种社会矛盾转换当口的挤压,再次朝向未来并试图超越现实困境的努力。 六位/组策展人根据自身对雕塑认知做出的策划提案,以及对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选择,展示出他(她)们的立场观点、思想高度与开阔度,和对于眼下生活现场的敏感,加上他(她)们对于各自展览空间和艺术媒介的独特把握,赋予这次展览以实验性。应邀展出的... 更多详情
-
邬建安、童昆鸟参加大成艺术馆开馆首展“感官的思索”
2023年5月5日 国际知名策展人罗伯特·斯托认为:“艺术是解决多元文化、社会各方面冲突的方法。”同样,艺术也是让人恢复感官力、回归本能最重要的途径。 在探索感官的历程中,艺术家们既是旅人,也是诗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材料、形态和表现语言,编织出属于个人的艺术作品,传达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意境,以及对当代社会所存在问题的隐喻,让我们回归身体最原始的感官,让人深思、感悟。 因感官探索而启发的作品,自带一种纯粹而高级的艺术语言,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期望我们能停下脚步,回到最基本的感官体验,回归本能,找回最本真的视感、触感与体验。 大成艺术馆开馆展以“感官的思索”为主题,邀请24位具有开拓性、试验性与前瞻性的当代艺术家,带来他们的新作参加展览。鞭辟入里的当代视角、含蓄内敛的东方式抽象、饱满丰盈的烟火人间……艺术家们带来最具个人色彩的艺术作品,借此表达他们感官激发下的情感、感悟和思考。 艺术家是感官最灵敏的书写者,他们的作品,或具象、或抽象,在技术时空建构的当代语境下,从感觉、情感、思致、创造等方面传达艺术之美,以此打通感官的融通之妙,训练欣赏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探讨对人类感官的重新认知。 这是一种非常规的艺术叙事方式,感官的思索,最原始、最本能的艺术表达,吸引观众凝视深藏于作品之中的“黑洞”,引发人们对精神与肉身、自我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思索。 这也是一次打破“规范”的艺术展览,多元极致的视觉体验,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灵魂的归宿。 “感官的思索”持续赋能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形式,力图呈现一个多面而立体的当代艺术图景。展览将艺术、文化与多感官体验结合起来,让视觉、触觉、听觉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全新的感官刺激,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展览时间:2023年4月30日至6月15日 展览地点:大成艺术馆 中国常州市天宁区延陵中路268号天宁競园内 关于大成艺术馆 大成艺术馆坐落于诗意江南、美丽龙城——常州,是一家集艺术展览、公教活动、美学体验、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公共学习、交流空间。 大成艺术馆秉持“弘扬传统艺术精髓、推进当代艺术发展”的理念,以富有活力的当代艺术,打造一座既注重当代艺术展示、收藏,又兼顾艺术研究、公教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文化艺术机构。 大成艺术馆依托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民国时期所建的大成二厂“競园”而生,以富有独创性与探索性的当代艺术作品,激活深厚的地域文化,探讨东方传统、江南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独具魅力的当代艺术展与多元开放的文化活动,为古老龙城注入艺术活力,成为城市的创新驱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康海涛、刘展参加重美术馆开馆大展“时间的海”
2023年4月30日 “时间的海:重美术馆开馆首展“于2023年4月22日下午隆重开幕。新开馆的重美术馆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北京重型电机厂的厂房,由于10年前深化改革创新,很多老旧厂房被分批次陆续关停和闲置。重美术馆不是推倒老厂房重建,而是在保留老厂房结构基础上的再造。在这座新美术馆身上,同时流动着新中国工业理想和新时代文化精神的血脉,多重时间维度在此交汇,贯穿着回顾过往、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时间线。 展览主题“时间的海”,正是在向这座焕发新机的工业建筑致敬,37位(组)艺术家的50件作品,呈现了时间的即兴、传统、荒原、抽象、感觉和拟象6种形态。当观众走入重美术馆,就能瞬间感受到时间的幻化之力。这些创作展现出艺术家们对时间的多样性感知,源于他们内在思想经验的差异。时间是迷思,这些创作是凝固的不确定,无论是永恒还是瞬间,是精确的构成还是即兴的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摹还是对元宇宙虚拟世界感应。因为大家的观看,时间被唤醒、重启,获得新的生命的延展。 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策展人 魏祥奇 2023年4月15日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2日-8月20日 展览地点:重美术馆 北京市丰台区吴家村路57号华诚博远设计产业园 关于重美术馆 重美术馆筹建于 2021年,2023年4月22日开馆,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内,由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公司全资创办,是北京石景山区首座现代性专业性的民营美术馆。重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功能于一体,旨在为观众提供拥有全球化视野、多元化体验的艺术展览、研究和公共文化活动。 重美术馆的前身是始建于 1958年的北京重型电机厂厂房,重美术馆,是在保留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再造。在这座新美术馆身上,同时流动着新中国工业理想和新时代文化精神的血脉,多重时间维度在此交汇,贯穿着回顾过往、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时间线。 更多详情
-
偏锋画廊荣幸地宣布代理艺术家童昆鸟
2023年4月6日 偏锋画廊荣幸地宣布代理艺术家童昆鸟。 童昆鸟的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在装置、行为、影像、雕塑和绘画等媒介中灵活穿插。他习惯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制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制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在拜物情绪、消费文化符号盛行,信息过载的当下,不断突破人类再造物的想象边界,呈现刁钻与戏谑并行的重构。 2023年9月,童昆鸟将举办在偏锋画廊的首次个展。他的作品曾在偏锋画廊的群展 “Listing” 中展出。 关于艺术家 童昆鸟,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并于同年退学。近年来的主要个展及群展包括:“枯托邦”(Hua International,柏林,德国,2022)、“第二自然人”(Setareh Gallery,杜塞尔多夫,德国,2022)、“艺术家的游戏”(深圳OCAT,中国,2022)、“啟航”(西海美术馆,青岛,中国,2022)、“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21)、“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2021)、“第26届 Rohkunstbau:关于脆弱性,在风险社会中的生存”(勃兰登堡,德国,2021)、“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帮”(Cc基金会,上海,2021)、“鸟X昆X童”(木星美术馆,深圳,中国,2020)、“我一点儿也不想你”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中国,2019)、“鸽子肚子里不只有屎,还有面包”(Liusa Wang Gallery,巴黎,法国,2017)、“波普之上”(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你为什么不吃臭豆腐”(Nicodim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16)、“梦地球”(站台中国,北京,中国,2016)等。 更多详情 -
艾稞曼、恩里科·巴赫、康海涛、刘展参展新疆美术馆2023开年大展“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2023年2月14日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第三届双年展以“和美共生”为主题,从新疆的区位人文特点和未来前瞻的开放优势出发,着眼于新疆发展的未来蓝图,以“开放” “交融” “生态”作为此次展览策展的关键词,通过一次极具全球视野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探索、试验与展望新疆未来的文化艺术生态,从而拓宽新疆的对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提升新疆的文化创新内涵,展现新疆的文化活力,全方位呈现新疆文化艺术之美、生态文明之美、人文景观之美。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子康先生担任总策展人,由新疆美术馆馆长王树声先生,原新疆画院院长白钢先生担任展览总监。本届双年展于2023年1月10日开幕,展览将持续到2月25日。 本届双年展由三个主展与两个特展组成,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五个分单元主题层次递进的呈现新疆之美,中亚之美,全球之美,生态之美,传统之美。“和美共生”从时间角度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到科技艺术的发展跨越,从空间角度呈现了从新疆到世界的艺术潮流。本次展览共呈现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含中国),143位艺术家,共计260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 “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三个主展,以及 “写生新疆”“天地之间”两个特展的设置进行有逻辑的视觉呈现。 “共生” 这一概念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成为了人们普遍性的共识,“共生”是愿景,揭示出全球语境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共生”是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便是“共生”的起源,“共生”是行动,只有通过具体的交流和对话行动才可能形成“共生”的世界。“和美共生”在“共生”的普遍性中呈现出了新疆的特殊性。 “和” 新疆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是中国与中亚交流的纽带;新疆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和”揭示出新疆在所处的文化地理的重要意义,“和”也体现出新疆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更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美” 新疆的风景之美众所周知,“美”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追求,包括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新疆之美是风景之美,风物之美,人文之美,从美出发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同时带动世界了解美丽的新疆。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2月25日 展览地点:新疆美术馆 更多信息:从新疆出发的全球视野|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即将开幕! (qq.com) 更多详情
-
山西省当代美术馆新展“坐标:2000年以来的中国绘画之变”于1月6日开幕
2023年1月12日 山西省当代美术馆新展:“坐标—2000年以来的中国绘画之变”于2023年1月6日下午3点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用五个展厅及五个主题“具象之真、单色之美、表现之意、形上之形、景观之在”,分别呈现52位艺术家,共77件绘画作品。 展览以“坐标”为题,概略地展示2000年以后的中国绘画状况,彰显中国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和实践都同步于全球进程,形成从写实具象到表现抽象、从人物肖像到景观自然、从静穆到深思、从客体到主体、从主题到无题等等面貌,呈现一种绘画在中国当代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各自创造独有的坐标,用差异的画面来明确自己的方位。坐标指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绘画语言的自成一体。 作为一场研究中国绘画的专题展览,展出的作品每一张都是独特的风景,行走在展厅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而展览的标题“坐标”也指向了艺术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绘画语言的自成一体,近乎一场微缩绘画史。 今天,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的五个展厅中,52位艺术家共同奏响绘画这个古老媒介的奏鸣曲,踏入展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一股中国绘画历史的流变与扩散,这种历史不仅是时间上的流变,也是齐头并进的百花齐放,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具象与抽象的创作各自向前发展,给出视觉上的方案面貌,呈现着百家争鸣般的态度和视角。 策展人:王春辰 展览时间:2023年1月6日-4月2日 展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95号山西省当代美术馆2-3层 更多详情 -
邬建安、马轲参加颂艺术中心开馆展“颂之回响”
2022年11月14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马轲、邬建安参展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总策展人,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及策展总监,段少锋先生担任策展人的「頌艺术中心」开馆大展,展览汇聚了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界与798有着深厚渊源的22位重要艺术家,他们是:蔡国强、黄锐、贾蔼力、李象群、刘野、马轲、邱志杰、尚扬、宋琨、苏新平、隋建国、谭平、王迈、王郁洋、邬建安、向京、徐冰、徐累、闫平、尹朝阳、展望、曾梵志(以姓氏字母排列)。 本着“时代的回响、文化的再现”的策展理念,此次大展将由各位艺术家精选共计42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类型,以饱含情感的作品讲述这20年来与时代的共振,也体现出每位艺术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活现实与东方历史精神文脉交织状态下的美学态度。 马轲 马轲总是反复地刻画同一题材或意象,在重复中探索图像和变化的可能。近十多年里,他陆续创作了“顶硬上”“英雄”“成语故事”“读书”“变形记”“沙尘暴”等系列。“西游记”是他近期开启的绘画题材,艺术家对其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新,而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太家喻户晓了——唐僧骑白马、孙悟空拿着金箍棒、猪八戒扛钉耙、挑着担的沙和尚,艺术家不需要过多着墨于塑造,转而专注在通过绘画建构视觉语言,回归到最基本的维度去探讨:点线面、笔触、色块、关系……跟随着艺术家的指引,观看和随之而来的愉悦变得直接而纯粹。 邬建安 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和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 从《七层壳》《九重天》《万物》《五百笔》到《无限绘画》,他的系列作品援引了大量出自上古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和典故,成为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他综合运用牛皮、水彩纸和宣纸、蜂蜡、丝线等材质,通过体量惊人的复制与手工拼贴,作品的最终形态往往以极具神秘视觉体验的巨型装置呈现。邬建安被称为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但在这些鬼怪故事和传统技艺之下,包含了许多复杂面向的当代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青鱼案》是《白蛇传》故事的“前传”,是围绕传统经典文本《白蛇传》所“演绎”出的新故事,共有七件作品,分别为: 青鱼寿千年,善变化;化人面,目射金光;化生双臂,现人鱼相;手足俱全,得道近仙;欲化大鹏金翅鸟,现鱼、人、鸟混相;大鹏显金身,噬杀青鱼,是日,鹏口衔巨蛇遁逸;白蛇遁隐。 通过七幅情节前后连贯的大型彩色浸蜡剪纸拼贴画作品,我希望通过当代视觉艺术的形式,假设一种文本中所述“佛家必将白蛇降获”(如同《西游记》中观音大士降服善财童子)的合理因由,并为故事创设一个新的结局。 更多详情
-
“康海涛:温柔如夜”伦敦个展在Cromwell Place开幕
2022年11月5日 「康海涛:温柔如夜」于2022年10月25日至11月6日在伦敦 Cromwell Place 举办。康海涛是中国7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个展是继今年7月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个展之后的巡回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本次展览的标题“温柔如夜”,出自英国诗人约翰· 济慈的名作《夜莺颂》(该标题后来也被小说家F·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借用作了他一部小说的标题)。在济慈的诗歌中,那“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的日间生活与那“永生之鸟”(即夜莺)的夜半歌声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堪承受却又无法解决的张力;与此同时,夜莺的存在又遥指向一种超越了苦难与“死亡”的生活方式。 在康海涛作品的内核深处同样存在着一种张力——一种对于日常生活以外的世界的向往。然而吊诡的是,艺术家早期画作中用于探索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语汇,却大多来自他所生活的城市里的日常事物——老旧的厂房、破败的学校、墙壁和孤立的树木。近期,他画作的语汇开始发生转变,加入了某种内与外、光与影、物质与反思之间更加复杂的互动(参见《光的记忆》一文);与此同时,画作的配色也日益明亮。 ——摘自《向内的凝视:对话康海涛》,作者:菲利普·多德和 艾瑞卡·寇斯塔玛奈 关于艺术家 康海涛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和绵阳。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菲利普·多德 & 艾瑞卡·寇斯塔玛奈 作为伦敦当代艺术学院 (ICA) 的前任院长,菲利普·多德曾在北京、纽约、伦敦、莫斯科和新加坡等地为包括肖恩·斯库利和小野洋子在内的多位艺术家策划展览。他曾被美国《艺术与拍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艺术创新家”之一,曾在艺术、电影和文学领域出版多部专著,并于今年出任广州三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作为执行制作人,他曾与艺术家史蒂夫·麦奎因和达米恩·赫斯特及已故的巴基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合作拍摄电影。他还是文化机构Made...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水墨大展“CHUO: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
2022年10月30日 我们面对的哪一种“水墨”?这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又一次抛出的问题。 展览主题为“Chuo(进退)”。进,登也,向上而行。退,形源小篆,反“足”而从“夊”,“夊”为行迟,缓缓之。“Chuo(进退)”字,进退共“辵”旁,“辵” 从彳部多一划,意为三人行或多人行,行则有师。“Chuo(进退)”为原点,同本不同源,非西东之别,无瑕瑜之分。进则上,取期盼之意,退则缓,有规劝之心。“Chuo(进退)”生癖,取“辵”旁音,声同(chuò )。 进退共用同一个偏旁,可被想象为在同一个时间轴线下,在当下,所有与“水墨”相关的判断一定是在行走中的。202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艺术总监李小山先生在当下的水墨热潮下,提出了“闭环”的概念:“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 2022年,面对“闭环”之后的命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以“Chuo(进退)”为命题,提供一种两级的状态:搭“擂台”,却不提供对抗的规则。进与退在“擂台”中仅仅是两个常规的的动作。此次展览邀请了33位艺术家,分为两组,以截然不同的作品面貌来进行回答。第一组艺术家邀请了水墨(中国画)领域的16位艺术家,通过更加靠近传统语言的作品来进行参与,同样另一组17位艺术家则邀请了在当代艺术领域通过水墨(中国画)材料来进行更偏向于当下表达的创作。这是一次去除中间段的展览尝试,同样也是面对“闭环”和解答“闭环”的一种新的角度。 康海涛 康海涛于2000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绵密柔和的画面“混含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冷静的情感控制的心理张力”,使画面在幽深的宁静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气息。同时,康海涛还有另一条创作线路,他的抽象绘画为观者提供了另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从虚无于空白出发,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 邬建安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他的创作援引了大量出自古代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与典故,成为中国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林书传 展览时间:2022.10.26 – 11.16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市鼓楼区虎踞北路15号) 更多信息:http://www.nuamuseum.org/nuamuseum/index.html 更多详情
-
朱伟、谭军参展知美术馆盛大新展“幻 · 季”
2022年10月8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朱伟、谭军参展知美术馆盛大新展“幻 · 季”,展览由50余件美轮美奂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铺陈开来,以百年视角展现了东方美学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展览以四时更迭、万物相联为主旨,对应中国传统色系统为线索,将知美术馆幻变为艺术、自然、精神交汇的神圣空间。 正如策展人、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所描绘的: “我们进入一个艺术与自然交错的空间,初始入幻象,踏艺术之舟,一起经历四时的流转更迭,体味四季之美、变幻之美、刹那之美、日常之美;经由回到自然之中,出幻象,以稚子之心听虫鸣鸟叫,看云卷云舒、以天然之心安住当下,与自己相遇。 期待着这个展览能携乘坐艺术之舟的人们,体悟日常之美好、生活之欢愉、生命之无常、万物之相连。艺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唤醒了更深处的我们。” 关于艺术家 朱伟 生于1966年,当代艺术家,最具国际声誉的当代水墨画家,是中国当代水墨画最重要的探索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朱伟是极少的几位以传统水墨画诠释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艺术家之一。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以水墨画在国际大型展览亮相,在世界各地举办超过200次大型展,先后出版三十部不同文字的画专集、回顾专集。国内外有四十三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了其超过七十件作品。 《开春图》系列是朱伟自2005年至2008年间的主要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画面构图汲取了一些中国粉彩瓷器的图案,画面被错落有致的小人布满。 90年代以来朱伟对政治的关注缘于他身处军队环境的切身体会,而随着朱伟远离军队生活,他作品中的这一特质也逐渐淡化。2005年《开春图》系列作品的创作,成为朱伟艺术创作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世俗化的表达和戏谑的内涵,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表态,而更多了人情味道和生活的姿态,同时朱伟对中国文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研习,也使得《开春图》系列多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气质。 谭军 当代⽔墨艺术家,1973年⽣于湖南湘潭,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学位。现居⻓沙。2008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型个展“异语者”,并曾于北京今⽇美术馆,以及香港、北京等地画廊举办联展。 作为新⼀代⽔墨艺术家,谭军将⾃⼰的感受和思考,全然天真、炽热地投入在画⾯中。因此艺术家的绘画与其内在性情保持绝对的忠诚和⼀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纸本与画布的异质感,画⾯的交界处出现的微妙分界,让原本就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画作,格外散发⼀种超脱的⾃由之感。谭军对绘画的纯粹态度,在于表达艺术家精神性与情感性的真实。他的构图形式,回归到他创作之初伫立画⾯的孤独形体。 谭军将摄影作品《物候记》与绘画并置,是想给两者的观看方式都加入新的体验。对于谭军来说,绘画和摄影都是具有强烈输出自我感受的媒材。两者并置,更是成为精神上的共鸣和互相延展的载体。 更多详情 -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于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开幕
2022年7月8日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大型回顾展于2022年7月8日至10月16日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举办。康海涛是中国70后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此次是其在拉脱维亚的首次展览,向当地公众集中介绍他的早期重要代表作及近期绘画。他在早期的绘画中主要通过描绘旧工厂、旧学校、墙壁、孤立的树木等日常生活世界来探索其精神内核。近期,康海涛的绘画转而关注结构、光影、物质和反射之间的复杂关系,色彩成为了主角。该展随后将巡回至英国伦敦克伦威尔之家。 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位于拉脱维亚陶格夫匹尔斯要塞的历史炮兵库大楼。这所位于艺术家故乡的机构收藏和展示了20世纪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色彩领域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创作于1903-1970年间的作品。同时,拥有2000平方米的展厅,用于展出来自世界各国在不同媒介领域中最精彩的当代艺术项目。 更多详情
-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于9月1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启幕
2021年9月20日 9月16日,“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Wu Jian’an: The huge sand dunes are the bed of the Sea)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幕。这是一场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遨游于神话、现实与科幻,纵横于当代美学、民间文化与时代命题的大型沉浸式展览项目。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主题展览,展览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艺术家邬建安不同系列的代表作和新作进行“混编”,打造一幕震撼的多维全景视观盛宴。 邬建安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相较单纯在当代西方语境或传统东方语境进行探索,邬建安则以他独到的思想结构和逻辑体系,编织在时空与文明间纵横的叙事关系。 他综合各种材料、语言和媒介,在当代艺术与古老的文化之间重新构建一条条可视纽带,赋予古代神话、图腾、民间技艺、志异故事、传统书写一种种全新视观。 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糅合了地缘特征、时代志趣与个人才情的观念与叙事,带到国内外不同的场域: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还有法国、德国、新加坡、巴西、瑞士的文化空间…… 这是一个新旧交融的展览。在超越时空,突破边界的场域中,陈列着邬建安的几组大型作品,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从用象征的句法扎起文化基因“巨人”的《大身体》,到以营造空间和环境的方式将近四百个单体作品组成巨型矩阵的《素色的面孔》。邬建安创作中对新旧交融、图像转绎和材料衍化的不懈探索,以空间序列为线索徐徐展开…… 巨大的沉浸式时空场景营造,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海,是沙丘”,源自海为万物之源,沙丘为海底的陆地,海与沙丘特指自然循环,或在有与无之间,...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刘展参展北京当代·艺述单元——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2021年7月3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邬建安、刘展参展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呈现展览 “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展览作为北展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和“北京当代艺博会·艺述”的主题展,“过去的未来主义”集中了四十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关注纵跨百年间,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再次思考与对于中国未来的丰富畅想。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源发于意大利与俄罗斯的一场艺术运动,歌颂工业、机器、技术、力量与速度的魅力,并强烈地厌弃过去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在今天,“未来主义”已是一个历史词汇,但事实上塑造了这一整个时代的气质。“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展览试图去发问:当过去的艺术理念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天的现实甚至已经领先于艺术理念的时候,艺术能否再次担任起预见者的角色? 在两个几乎对称的狭长展厅里,艺术家对于过去再次想象与艺术家对于未来的大胆预见犹如两条时光隧道,通过粗粝而驳杂的现实相连。 偏锋画廊艺术家 邬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和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 从《七层壳》《九重天》《万物》到《五百笔》等系列作品,他的创作援引了大量出自古代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和典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在创作手法上,他将传统剪纸、皮影等民间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体量惊人的复制与手工拼贴,最终往往以极具神秘视觉体验的巨型装置呈现。邬建安被称为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但在这些鬼怪故事和传统技艺之下,包含了许多复杂面向的当代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邬建安曾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展。获得的主要奖项有:“2018年度40 Under 40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视野》杂志)、 “第8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中坚力量”(《国家美术》)等。 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大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澳大利亚白兔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刘展 1976年生于河南洛阳。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组建Unmask艺术小组,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加太原劫尘文化 · 右空间举办的“但为君故——当代艺术六人展”
2021年4月28日 绘画的发展和变革一直在持续,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画理、画法与画材都一直在推进、变化,到了今天,绘画已经形成完整的视觉知识系统,一个学习绘画的人都要对这些绘画知识进行深入且持久的学习研究和实践。 本次展览的六个艺术家的画风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它们反映了绘画至今的变化格局,这些作品从写实造型开始,但都脱离开古典的细腻刻画,不再固定在陈式的模仿描摹上,而是杂糅各种表现画法,融汇成自己的语言。他们有写实,但不拘泥,有表现,又糅合了刻画;在取材上,人物与景物都不在话下,即便是一种形式,也是追求它的特异之处。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沉静与沉思的意味,把个人的视觉感受与笔法结合起来,既是自然世界一景,有安谧气象;也是传神人物,遥望远方,无尽的思绪透过背影投向观者。以物拟人又是艺术的特点之一,如兔子,远古有月兔,是美好的象征;近代有艺术的哲学对话(博伊斯与兔子的对话),是现代人的困惑与困扰的投射。绘画也可以在拓宽,画笔是基础材质,但实物材料也可以充当绘画的方式,丰富着画面,使绘画具有了奇观的效果。 这六位艺术家展示了中国当代绘画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它们来自现代艺术的系统转化,也来自当代的艺术家善于创造的能力,他们综合着古今的艺术滋养,在个体的内心深处冶炼它们,化作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国当代的绘画具备古今中外的气质,与古不同,与外有异,但与艺术家自己的心性契合。 “但为君故”是千年前曹操名诗《短歌行》中的名句,指向悠悠的万古之情,在今天,对于艺术家而言,它指向他们追求艺术的执着和坚韧,为了艺术之君,矢志不渝,创造着神圣而情深深的艺术。 策展人: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邬建安 展期:2021年4月27日-5月30日 地点:右空间,太原 更多详情 -
ZiWU誌屋北京开馆首展“邬建安:仪式“于4月24日在北京开幕
2021年4月28日 ZiWU誌屋北京开馆展以知名艺术家邬建安的个展《仪式》开启,于2021年4月24日(周六)开幕。 展览以“仪式”为线索,呈现艺术家近年的艺术创作,总共三层的展览空间展出面具系列、化身系列、五百笔系列、以及艺术家于2019年威尼斯穆拉诺岛驻留期间完成的玻璃雕塑系列《看不见的面孔》,属首次亮相。 邬建安的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话语,他在当代艺术和古老的仪式之间重新构建一条可视的纽带,赋予古代神话和图腾、民间技艺、传统书写一种全新的维度,让我们得以与人类古老的灵魂对话,唤醒我们对神秘和崇敬的感知,从而找到自身与世界、理性知识与现实行动的和解之路。 关于艺术家 如著名美术史学者、芝加哥⼤学教授巫鸿所⾔,“邬建安的想象⼒总在⼏个维度上同时进⾏,他的作品也总在⼏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们的艺术想象。他游⾛于⽂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加上⼀个叙事维度。他摆脱单纯的视觉和观看,因此引⼊了声⾳和演出。他驰骋于古今之间,把当下的⼈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2017 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邬建安的作品先后参加《纸上谈缤》(意⼤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2019)、《越后妻有⼤地艺术三年展》(⽇本新泻越后妻有,2018)、《蛇形》(⽇本东京森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2017)、《亚洲艺术部成⽴百年庆典·猴年新春特别项⺫》(美国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三⼗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美国波⼠顿美术博物馆,2015)、《多重宇宙:民⽣⼆⼗⼀世纪美术馆开馆展》(上海民⽣⼆⼗⼀世纪美术馆,2014)、《⼤道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德国卡塞尔,2012)、《⼭⽔意园: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2011)、《共再⽣——第四届福冈亚洲三年展》(⽇本福冈亚洲美术馆,2009),并在北京、上海、⾹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艺术展。美国波⼠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巴⻄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现代美术馆、澳⼤利亚⽩兔艺术基⾦会、陈⼀丹公益慈善基⾦会等机构和个⼈收藏有邬建安的作品。 邬建安获得的主要艺术奖项包括“2018年度40 Under 40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2020 Best of the Best年度艺术家”(《罗博报告》)、“2017年度⻘年⼒量”(《南⽅⼈物周刊》)、“第8届全球华⼈⾦星奖——年度中坚⼒量”(《国家美术》)、连续两年获得第11届、第12届“中国艺术权⼒榜 ——Art Power 100”年度艺术家提名奖等。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4日-6月27日...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加“艺术在浮梁 2021”,展览将于5月1日开幕
2021年4月11日 “艺术在浮梁”项目是由“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团队实施的首个精致版地域型艺术项目,将通过艺术的力量挖掘本地魅力,提高区域知名度,拉动旅游效益,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2021年4月9日,“艺术在浮梁2021——地方·发现”发布会于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中央大厦浮梁空间举行。由浮梁县发展集团主办,浮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担任顾问,孙倩担任总策划,HUBART策展,将于2021年5月1日在浮梁开幕。 本次发布会,首次公开了“艺术在浮梁2021”参展艺术家阵容名单,以海报墙形式在发布会空间中整体展出,并详细依次介绍了艺术作品概念与实施方案。其中,中国艺术家共计21位,海外艺术家4位,他们将利用闲置民房、废弃仓库、荒废空地和茶山创作作品,打造艺术场景化,生活艺术化的村落。 “艺术在浮梁2021”参展艺术家:Demone (SOUND BLANC 白)、David GERSTEIN大卫・歌诗坦(以色列)、谷文达、刘建华、 mafmadmaf、Rikuji MAKABE真壁陆二(日本)、马 良、马岩松、Paola PIVI 保拉・皮维(意大利)、TANGO、L+R王璐(SOUND BLANC 白)、Maaria WIRKKALA 玛丽亚・维尔卡拉(芬兰)、邬建安、向阳等。 作为受邀参展艺术家,邬建安将呈现《五百笔@浮梁》《记忆的容器》两组作品。艺术家及团队于今年春天即正式开始工作,在浮梁寒溪村进行田野调研,在瀚和文化团队及浮梁当地领导和居民的带领与帮助下,举办艺术工作坊,深入家家户户整理以及收集老物件。人、物、现场是邬建安此次参展作品的核心要素,连接着人们的今日与曾经。目前团队正在当地展开深度创作工作,以期于开幕日呈现理想效果。 关于艺术家 邬建安... 更多详情 -
康海涛、倪军参展武汉美术馆“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 · 青年艺术家研究展
2021年3月31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康海涛、倪军参展武汉美术馆举办的“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展览由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汪民安先生策划,以“情动”作为策展角度,将目光聚焦在了37位青年艺术家涉及情感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上。基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所折射出的人类强烈的恐惧、忧郁、希望和友爱等情感问题,以及情感主题在国内艺术家创作中的多样表达,也基于策展人多年来对“情动”这一哲学概念的研究,集中呈现中国近二十年来体现出强烈情感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希望这些有强度的情感作品能够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去驱赶悲苦,强化力量。 武汉美术馆自2011年举办首届“江汉繁星计划”以来,先后以“从风景到人文风景”“创异的喜悦”“渐”“气候”“解放的皮肤”“天桥——交叉的经验”为主题,以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出发,结合展览主题,从特定的视角进行展览策划,可以说“江汉繁星计划”一方面是策展人策展思路的体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们艺术探索的体现。 康海涛 1976 年生于重庆。 2000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从本土文化精神出发,注重细节的刻画,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 绵密柔和的画面“混含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冷静的情感控制的心理张力”,使画面在幽深的宁静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气息。 同时,康海涛还继续着抽象绘画上的探索,创作过程近乎冥想,从虚无与空白出发,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为观者提供了另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在康海涛的日常工作中,“夜景”与“抽象”系列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契合,达成一种存在的完满。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倪军 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多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倪军是“文革”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在师从袁运甫先生研习壁画专业之后留学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研究院,师从美国绘画大师利昂·高乐布。曾长期活跃于纽约艺术界,多次举办个展,先后任教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与国内重要艺术院校。 倪军是具有哲学思辨与理论素养的当代画家之一,对油画、公共艺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我国古代文明有深入研究,以绘画、摄影、录像等手段表现当代生活和他对世间哲学的思考。他的绘画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本质与自然的光色奥秘,尤其注重自然景物的灵魂属性和生活细节的优雅韵味,以敏锐的视觉观察和从容闲定的技法,在古典油画美感上加入现代生活的冷毅精神。 策展人:汪民安 展览时间:2021年4月1日-5月23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展年代美术馆“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
康海涛参加温州年代美术馆展览”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 2021年1月5日 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通过对当下中国的绘画,将从在地性个体表达的六个分类来划分,通过历史根脉、思想媒介、时代变局、意韵回归、自我经验、田野场域六个不同纬度,来邀请中国在此领域艺术探索卓有成果的艺术家代表,来从他们在地性个体特征出发,归纳对照,即立足当下,又放眼世界,更注重个体经验的本体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代绘画的新可能,开拓出各自丰富的艺术样本。 “在地个体”的意韵回归:康海涛 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将气韵和意境放在至高地位,气韵氤氲、意境幽远本质就是东方自然审美的可视之道,也是人与自然融会合一的精神诗意向往。当代审美试图剥离视觉形态之美,而转向一种态度观念的真实,当代艺术让“唯美的泛滥”走向“唯美的荒原”,在为公共意义介入的不断批判中却将自身与更大范围的公众拉开距离,审美作为绘画视觉艺术的一个入口,在当代的自我反思中“唯美的回归”又成为一种可能,它让当代艺术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与公众融合沟通交流中,但这有别于消费流行文化的外表的审美趣味,东方意韵审美基因在当代的延续,是一种从古到今气韵与意境的内在审美精神延续,也是对当代艺术不断完善构建的在地审美补充。 康海涛在持续20年的“夜景”油画创作中,借鉴传统中国绘画的“积墨”方法,在灵光虚幻的当代日常景象中,将转瞬即逝的宁静存在,通过绘画的诗意呈现,让我们走进他内敛自然的当代心灵风景中,沉浸其中,冥冥之中感受我们日常行径中的当代景观。 “在地个体”的田野场域:邬建安 世界之大,田野之广阔,在地性相对全球化单一模式之不同,不是地方特色,而要避免将原生态、本土化、地方特色猎奇和在地性混为一谈。当艺术家介入田野考察或田野生存情景的时候,是一种个体验证的当代介入,最终要通过筛选、提炼、转换成具有当代意义的在地艺术思想,完成从在地个体在场的体验分析,到在地个体场域的体悟呈现。 邬建安多年专注于中国民间田野,考察传统与当代世界的文化表达,他将中国民间的剪纸、皮影、丝线、苗绣、蜡染等多种地方民族传统,融汇转换成当代绘画、雕刻、装置多媒体作品,他在“都市与乡野、传统与当代、制作与创作”不可对立的创作中,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在地方法论。《500笔》系列作品源自一个在地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将在地互动画肖像的每一笔用剪纸方法拆解,然后从一开始“曼陀罗”的重新拼合,到扩大到每个人“笔画”收集汇合的当代创作。作品通过水墨、剪纸、绘画的互动集合过程,让源自在地的灵感和水墨、剪纸,上升为具有当代意义的“抽象笔画”。作品中每一个笔画线条,就像是每一个独立的人,500笔如果500人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集体画面,多姿多彩中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平等与共融。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邬建安 策展人:康文峰 展览时间:2021/03/20 - 2021/06/20 展览地址:年代美术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塘白鹿洲公园4号楼) 更多详情 -
康海涛参展广东美术馆群展“绘画:宏”
2020年12月17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康海涛参展广东美术馆群展“绘画:宏”,这是康海涛、仇晓飞、宋琨、韦嘉四位艺术家的一次群展,将于12月18日开幕。展览试图开启一个讨论新一代绘画的角度,展览主题“宏”首先是宏观的“宏”,即从一个相对宏观的整体视野中面对绘画,把绘画实践放到历史脉络下,并把绘画理解为一种从整体上观看/理解世界的行动。同时,“宏”作为宏伟的“宏”,也是对展览中四位画家风格的赞赏。 “绘画:宏”的四位艺术家康海涛、仇晓飞、宋琨、韦嘉把对艺术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精微的形象表现之上,以自己的灵魂,通过绘画,或绘画行为本身,去捕捉、发掘、体验生命的本质;他们追求艺术在技术与精神层面的自由自在,不断寻求绘画语言的突破,进而获得个人精神与意识更宽广的延伸。虽然在探索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迥异的绘画观,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展示出个人与当代社会的精神碰撞;又以强烈的个体意识,自觉自主地呈现出一种反映现实世界、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超越的境界。四位艺术家以其独特性和自在性的方式,再现绘画“灵光”,为当代绘画艺术的演进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个案和样本。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 展览总监:王绍强 策展人:鲍 栋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15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相关阅读: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Current/202012/t20201216_16726.shtml 更多详情
-
丘婧彤参加2020艺术北京·发现展-画廊提名展单元
2020年12月17日 参展艺术家:丘婧彤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地点:利星行艺术中心 更多详情 -
王川、康海涛、陈坤参展川美校庆大展“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
2020年10月28日 历八秩沧桑薪火相传,育九州英才谱写华章。 2020年10月28日,四川美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大展: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按时间线索划分为两大版块:1940年—1978年、1978年—2020年,两大版块由十一个专题展组成,基本思路是注重学统梳理,构建创作谱系;强调历史语境,重视地域特色,重点突出“文脉与历史”“传统与经典”,以及时代使命与当代视野。 四川美术学院曾率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吹响过号角。出身川美的艺术家也如当年的川军一样,个性鲜明且坚韧倔强,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生力军。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王川(1953-)、陈坤(1961-)、康海涛(1976-)参展,分别代表了三代人不同的艺术创作历程与面貌。 王川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为数不多的生发于本土并始终坚持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80、90年代分别以布面油彩《再见吧!小路》和装置《墨·点》成为“伤痕美术”和“存在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是最早、最决绝地放弃让自己收获荣誉与声望的画法的艺术家之一,自80年代初开始在抽象创作道路上深耕。 陈坤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6 年参加《新具象》西南艺术群体展。作 为 六十年代生人, 陈 坤早期的 绘 画以自己 为 原型,表达生命内在的困惑和焦 虑 。他 的作品打动我们的地方不是在于他的画面的力量,相反是他的平淡和坚持,他每天枯坐在画室里像一个禅修者那样通过专注的动作,将内心的坚持一层一层析出结晶。他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描绘的结果,而是如何去描绘。以繁致空,以微致著,以实致虚,以万致一。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康海涛于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更多详情
-
张羽参展瑞士苏黎世里特贝尔格博物馆“向往自然:解读中国山水画的隐含意义”特展
2020年9月20日 千百年来,山水、树木、云朵一直是中国画的核心。他们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缩影,并激励艺术家到今天。 这次展览向观众介绍中国山水画,揭示其多种含义,揭示其隐藏的信息。它提供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文学的洞察,同时也解决了一个超越国界的热门话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览首次将历史杰作与国际知名现当代艺术家的风景画进行并列, 横跨六个世纪的中国艺术品将在此汇聚一堂,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传统和现代间的对话与碰撞。展览包含了明代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董其昌(1555-1636)、清代僧侣画家石涛(1642-1707)、梅清(1623-1697)、近代著名画家李可染(1907-1989)、当代艺术家张羽(1959-) 、杨诘苍(1956-)、杨泳梁(1980-)等的一系列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名艺术家的伟大作品。 除了里特贝尔格博物馆德诺瓦茨收藏馆的亮点外,展览还展出了欧洲主要博物馆的重要作品,很少展出私人收藏的作品。 画廊参展艺术家:张羽 展览日期:2020年9月11日-2021年1月17日 展览地点:苏黎世里特贝尔格博物馆 更多详情 -
“逻辑自由——抽象艺术展”于5月1日在温州年代美术馆开幕
2020年4月30日 策展人:康文峰 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恩里科·巴赫、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莉莉安·托马斯科 展览时间:2020年5月1日-6月28日 展览地点:温州年代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康海涛、谭平、王川参展木星美术馆“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
2019年12月15日 12月13日下午,“历史的凝视——再访中国当代艺术”在深圳木星美术馆开幕。 策展人: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谭平、王川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14日-2020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深圳木星美术馆 更多详情 -
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展
2019年10月18日 由北京画廊协会主办,宋庄美术馆承办,北京画廊协会12家代表性画廊参展的“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展”作为“2019北京宋庄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于2019年10月5日亮相通州区宋庄美术馆,为建国70周年献上北京画廊界的一份贺礼。 参展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康海涛、倪军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5日-11月4日 地点:宋庄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将大自然看作颜料:吉莲·艾尔斯绘画作品1972-1983
2019年4月1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代理英国艺术家吉莲·艾尔斯个展“将大自然看作颜料:吉莲·艾尔斯绘画作品1972-1983”,于4月12日在位于拉脱维亚的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举办,主要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纸本及油画作品。 展览日期:2019年4月12日-9月29日 展览地点: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拉脱维亚 更多资讯: https://www.rothkocenter.com/en/ekspozicija/see-nature-like-paint-gillian-ayres-paintings-1972-83 更多详情 -
谭平、张羽、王剑受邀参展新加坡“极简主义:空间、光、物体” 大展
2018年11月15日 今年 11 月,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推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首场极简主义艺术展。本次展览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发起,两家博物馆共同举办,通过 130 多件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探索极具开拓性的极简主义运动源流,许多参展作品是第一次在新加坡亮相。 艺术科学博物馆的主题展将极简主义的根源追溯至 2,000 年前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文字,并探讨了一位知名日本学者的禅宗实践。今天,许多极简主义者都曾受教于这位学者。展览收入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比如 Mona Hatoum(黎巴嫩/英国,1952 年)、Carmen Herrera(古巴-美国,1915 年)和 Richard Long(英国,1945 年)。此外,艺术科学博物馆还邀请多位亚洲艺术家参展,包括宋冬(中国,1966 年)、谭平(中国,1960 年)和蔡佳葳(越南/法国/台湾,1980 年),透过他们的作品,呈现中国极繁主义,当代抽象主义和概念主义视野下的极简主义。 艺术科学博物馆的展览部分还收入了一些作品,思考虚空与“无”的观念。这些原则与极简主义和科学都存在共鸣,艺术科学家... 更多详情
-
共鸣——约翰·麦克林 & 谭平将于11月15日在德·美术馆开幕
2018年11月14日 约翰·麦克林,1939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欧洲新抽象绘画重要的代表艺术家。 谭平,1960年出生于河北承德,是新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国新抽象绘画的领军人物。 虽然年龄隔代而且东西远隔,但他们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选择:约翰·麦克林作为苏格兰后裔,亲身经历了“二战”、战后欧洲的重建和欧美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谭平则亲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在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当时并不那么活跃的抽象绘画。 约翰·麦克林的绘画深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九十年代以后逐渐转向米罗、克利、毕加索等欧洲大师的艺术趣味,同时远续欧洲深厚的色彩传统;谭平的绘画深受德国新表现绘画、欧美新抽象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影响,近年来则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书写意趣的融合。 相对而言,约翰·麦克林的绘画更加优雅和纯粹,谭平的艺术则有着更恢宏的气度和更活跃的精神张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绘画艺术都不是某种“前卫观念”或“形式美”的单纯产物,而是他们丰富的内在情感、复杂的生命体验的诗性载体:无论有着怎样的孤独、彷徨与心灵挣扎,他们的艺术最终总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深情。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必将唤起我们这个时代的共鸣。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约翰·麦克林、谭平 展览时间:2018.11.15 - 12.23 展览地点:德·美术馆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片区(保税区)象兴一路33号 更多详情 -
另一个阿莱夫 - 中德当代艺术对画展暨德美术馆开幕展
2018年10月31日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陈彧凡、段正渠、康海涛、马浩然、恩里科·巴赫、本杰明·阿普尔、仇晓飞、苏上舟、邬建安、尹朝阳、卡罗莉娜·佩雷斯·帕拉雷斯、弗兰西斯卡·何斯泰恩 展览时间:2018.9.29 - 10.31 展览地点:德·美术馆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片区(保税区)象兴一路33号 更多详情
-
群贤·白露文会 -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8年10月27日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王劼音、周春芽、谭平、段建伟、邵戈、张学海、车健全、韩磊、向京、章剑、尹朝阳、赵峥嵘、王亚彬、康海涛、陈彧君、仇晓飞、宋琨、邬建安 展览时间:2018年9月8日至18日 展览地点:华中农业大学艺术馆 更多展览信息:http://news.hzau.edu.cn/2018/0908/52612.shtml 更多详情 -
圆融 - 佛教与艺术展于10月27日在福建莆田美术馆开幕
2018年10月27日 策展人:王春辰 画廊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 吉莲·艾尔斯、 恩里科·巴赫、 约翰·麦克林、 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 展览地点:莆田美术馆 更多详情
-
“Hängung #19: 恩里科·巴赫,弗兰齐斯卡·荷斯坦,阿燕·法拉” 在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开幕
2018年7月12日 今天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比以往更加多样化。他们不再受艺术流派或艺术团体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形态上的约束,相关艺术实践参照标准的选择也是相对独立的。因而此次HANGUNG #19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也不能放在同一个定位上理解。三个名字即代表三种抽象创作的艺术观念,由此共同构成了这次展览的名称。 早年间,弗兰齐斯卡·荷斯坦和恩里科·巴赫就成为克莱因收藏关注的主角,收藏家夫妇艾莉森和皮特·W·克莱因对他们各自艺术探索的进展很感兴趣,多年来一直支持他们的艺术创作。从他们的作品系列来看,恩里科·巴赫是基于场域和空间、色彩和构图这些基本的艺术元素,结合演变出复杂的图像构造。而弗兰齐斯卡·荷斯坦的作品呈现重在他的创作方法,反复的描绘与修订的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促成了整体严谨有序的组合作品。这两位艺术家的“相遇”,不仅体现在他们鲜明的几何图像语言、质疑精神以及实践探索上的共通性,包括两者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很好的共同呈现在KUNSTWERK的一楼至三楼,而在四层的展示更具有个展的性质,是来自阿燕·法拉的作品,一位艾莉森和皮特最近才发现的索马里—英国艺术家,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创作,并将非洲传统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元素融汇在一起。 文字致谢: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 展期:2018年7月8日-12月21日 展览地点: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 更多展览资讯:https://sammlung-klein.de/en/home/ 更多详情 -
“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2018年7月10日 2018年7月6日至8月14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将呈现德国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的作品,他们都是处于创作盛期并且颇具建树的艺术家。本次展览作为探索性案例,旨在以经典方式向观众引介德国“后绘画”(post-painting)艺术发展现状,并借以阐释德国艺术界能够在全球话语中立足的缘由。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艾墨思(北京)、何金芳(广州)担任策展人。同期所出版的同名画册被纳入广东美术馆“海外现当代美术丛书” 系列。 “绘画能否在一个新媒体主宰的世界生存下来?!”——答案是肯定的。四位德国画家呈现了他们如何恰如其分地回答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他们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捕捉。 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和卡佳·施特龙茨是当今德国卓有成就的四位艺术家。艾稞曼为了艺术而周游世界,探索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物。本杰明·阿普尔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原生代”,他成长于厄瓜多尔,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痕迹。卡佳·施特龙茨是艺术家中的哲学家,她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展览中最诉诸于感性的艺术家。而托马斯·塞比茨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留给后人解读的谜题,他曾代表德国参加了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绘画后的绘画……是一段漫长的抽象艺术的历史。长久以来,德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国家。抽象艺术与最近被频繁议论的“国际视觉语言”(international visual language)概念紧密相关。本次展览呈现的这四位艺术家代表了当代德国的艺术实践,他们也可以被视为钥匙,用以解开对后绘画时代的抽象艺术相关话语的深层次理解。 籍此次展览,广东美术馆希望能够为中国观众展现这些当代德国艺术家独特的绘画理念。 展期:2018年7月6日-8月14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更多展览资讯: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Upcoming/201806/t20180627_15383.shtml 更多详情
-
王新友、谭平、尹朝阳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8年5月27日 2018年4月28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权力榜&首届中国设计权力榜颁奖盛典在北京幻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偏锋新艺术空间创始人王新友荣获2017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榜单第42名,艺术家谭平、尹朝阳分别以第26、47名入选2017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7年,名为“十年”的抽象群展在偏锋新艺术空间举办,这是此抽象群展的第十回,以绘画、雕塑及装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偏锋积淀了十年的艺术判断。并接连推出了莉莉安·托马斯科、章剑、康海涛、本杰明·阿普尔的个展。而除了做好画廊的内部展览之外,偏锋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hiart space上海合作,分别举办了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约翰·麦克林(John Mclean)与恩里科·巴赫(Enric Bach)的大型个展,并多次参与国际项目和博览会,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以及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 中国艺术权力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artpower100?refer_flag=1005055013_&is_hot=1 更多详情 -
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辞世,享年88岁
2018年4月27日 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于2018年4月11日辞世,享年88岁。吉莲·艾尔斯是世界最重要的女性抽象艺术家之一,因其抽象绘画和版画中丰富强烈的色彩而著称。《英国卫报》 、《BBC》 、《纽约时报》 等知名媒体纷纷发表讣告以致敬和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吉莲·艾尔斯1930年生于伦敦,1945-1950年就读于坎伯威尔艺术学院。1960年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在毕业后的近30年时间里,艾尔斯担任过多个教学职位,1978年成为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闻名遐迩的特纳奖于1989年将艾尔斯列入最终候选名单。艾尔斯于1991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RA),2011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 2017年7月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吉莲· 艾尔斯的大型个展: “ 航向边缘:吉莲·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 ,这也是艺术家的中国首展,展出作品囊括了艾尔斯自1979年以来所创作的多幅大尺寸画作,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复杂而感性的艺术。 对于这次展览,吉莲·艾尔斯曾谈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总喜欢一些不美的东西。而我热爱美,这一点毫无疑问。提香、鲁本斯和马蒂斯都对美有着炽热的爱恋。我认为,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甚至大自然时,应当能够迷醉其中,我认为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观看艺术品而得到提升。我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健康状况,我不能飞往北京并亲眼见识中国。” 吉莲·艾尔斯的画作被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巴西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展览足迹从英国延及欧洲,东达印度,西至美国。 作为吉莲·艾尔斯在亚洲的代理画廊,偏锋新艺术空间将于2018年9月为吉莲·艾尔斯举办回顾展,为中国藏家及艺术爱好者呈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遗世之作。 更多详情
-
本杰明·阿普尔、恩里科·巴赫参加卡尔斯鲁厄ZKM艺术与数码中心大型群展“回响”
2017年9月15日 本杰明·阿普尔和恩里科·巴赫参展于德国卡尔斯鲁厄ZKM美术馆举办的群展“回响:巴登-符腾堡艺术基金会40周年”。自1977年成立至今,巴登-符腾堡艺术基金会已向视觉艺术、音乐、行为艺术及文学领域的900余位青年艺术家提供了资助和支持。作为资助金的获得者及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此次阿普尔和巴赫参与这一大型群展,是对他们不断前进的创作历程的肯定。 展览日期:2017年11月4日 - 2018年2月12日 地点:ZKM艺术与数码中心1号、2号厅,德国卡尔斯鲁厄洛伦兹大街19号 更多展览资讯: http://zkm.de/en/event/2017/11/resonances-40-years-of-the-kunststiftung-baden-wuerttemberg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个展“反通俗建构”在龙美术馆hiart space举行
2017年9月6日 9月2日,恩里科·巴赫的个展“反通俗建构”在上海龙美术馆hiart space开幕。 这是巴赫在上海的首次个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前特首梁振英,著名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著名艺术经纪人伍劲等嘉宾到场参观。 此前,这位来自德国的80后艺术家曾在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 如果·但是,2016)和广东美术馆( 此时彼地,2017)举办过个展,均反响热烈。 展览日期:2017年9月2日 - 9月30日 地点:龙美术馆hiart space,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龙美术馆西配楼 更多展览资讯:http://www.hiart.cn/exhibition/detail/c20cozpt.html 更多详情
-
吉莲·艾尔斯中国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2017年8月10日 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的首次中国个展于7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年87岁的吉莲.艾尔斯是在世重要的抽象画家,她的画作被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巴西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及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她的展览足迹从英国延及欧洲,东达印度,西至美国。闻名遐迩的特纳奖曾于1989年将艾尔斯列入最终候选名单。她的大型回顾展目前正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至2017年9月)。与此同时,关于艾尔斯作品的400页专著《吉莲•艾尔斯:马丁.盖福德与大卫.C.罗伯茨评论集》亦于不久前刚刚出版。 《航向边缘:吉莲•艾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为艺术家的中国首展,展出作品囊括了艾尔斯自1979年以来所创作的多幅大尺寸画作,作品来自数位私人藏家及艺术家个人工作室。正值全球博物馆反思女性艺术家的重要性之际,展览《航向边缘:吉莲•艾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复杂而感性的艺术。艾尔斯是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曾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1960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并在过去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不断创造并发展着自己的艺术。 本次展览将以数幅1980年代创作的感性而壮美的画作开篇——巨幅画布之上,颜料虬结,笔触长可达三十厘米,色彩主宰着画作的形式。艾尔斯师法的艺术大师,包括威尼斯画家提香和英格兰画家特纳,她1980年代的画作也包含着与这两位早期大师类似的雄心和抱负。 文字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图片 | CAFA Art Info 艺讯网 点击此处观看吉莲艾尔斯纪录片 展览日期:2017年7月30日 - 8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更多展览资讯:http://museum.cafa.com.cn/cn/exhibitions/sailing%20off%20the%20edge/text 更多详情 -
王新友、谭平、王川入选2016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7年6月6日 2017年6月3日,中国艺术权力榜2016年度榜单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发布,偏锋新艺术空间创始人王新友获“年度经纪人”,艺术家谭平获“年度艺术推手”。 王新友、谭平、王川入选2016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偏锋新艺术空间推荐艺术家韩五洲、吕博洋、丘婧彤、张雷入选“艺术发现”单元,王礼军入选“艺术成长”单元。 艺术权力榜官方微博:http://weibo.com/artpower100?refer_flag=1005055013_&is_hot=1 更多详情
-
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刘坚参展巴黎La Halle Saint Pierre“大麻烦”
2017年5月24日 展览日期:2017年5月9日--7月30日 地点:巴黎十八区蒙马特Ronsard路2号Halle Saint Pierre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hallesaintpierre.org/category/exposition/en-cours/ 更多详情 -
王川参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
2017年5月18日 王川的作品《肉身之一》、《肉身之二》、《肉身之三》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中展出。展览以《后经典》、《幻象》、《象外》、《尘世》和《越界》五个部分对当代水墨的发展做了一个不严格的分类,这些作品分别展示了中国水墨艺术家们在更为宽疏的当代语境中自如地运用水墨性话语重新诠释经典的传统水墨,展露他们的观感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观,表达对生活的生命的关注,揭示对精神世界的求索。 文字 | 沈揆一,《无垠:行进中的中国水墨》 展览日期:2017年4月25日--5月28日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 56 号)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scfai.edu.cn/info/1033/18286.htm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个展“BASS”在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开幕
2017年4月27日 恩里科·巴赫的个展“BASS”于4月29日在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的鲁道夫·沙夫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数件巴赫的大尺幅绘画作品。 展览日期:2017年4月29日--7月16日 地点:鲁道夫·沙夫美术馆,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wilhelmhack.museum/index.php?id=69&no_cache=1&sword_list%5B0%5D=enrico 更多详情 -
双个展“约翰·麦克林:歌之舞之”和“恩里科·巴赫:此时彼地”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2017年4月14日 2017年3月16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偏锋新艺术空间协办的“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与 “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二十世纪初,抽象以一种“自在之物”的姿态、以一种带有纯化的个人经验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时隔一百多年的今天,在甚至连 “抽象”这个语词的指代都变得模糊的今天,从“艺术之死”的梦魇中抽身而出的抽象艺术,呈现出回归、对抗、矛盾、疏离的种种姿态。无论是哪一种,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当代的抽象艺术,不管作品在何种程度、何种视角呈现被提纯的个人经验,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依靠画者建构,观者也总是成为作品意义的诠释者。这种诠释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谈资,而是在全球化和全球艺术史的语境下,一种自由开放的文化交流。本次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 “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恰恰提供了这种诠释与交流的可能。 约翰·麦克林生于利物浦,于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963年至1966年期间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学习。从1966年起,麦克林任教于伦敦各艺术类院校,并于197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迄今为止,麦克林的作品被伦敦泰特博物馆等多家全球博物馆收藏;艺术家本人更受到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克莱蒙特·格林伯格,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和雕塑部的杰出策展人约翰·埃尔德菲尔德等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的关注与赏识。而麦克林自己则经常提及马蒂斯和米罗的展览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他能够探索得到“一种更为熟练的运用形状的方式”。麦克林与马蒂斯和米罗一样,在对形状的组合、色块的配置上显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但与前贤不同的是,他的画作似乎更强调视觉、音乐和舞蹈之间的通感与匹配效应,通过形式与色彩的共同效应把观看引向时间的维度,从而使画面超越单纯的视觉维度。通过本次的“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展为我们提供的契机,当我们站在麦克林“会唱”、“会跳”的大尺寸画作面前,你也许亦能体会到置身于声色齐鸣的剧场之感。 如果说麦克林通过色彩的方式使观者超越现实空间,德国青年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则倾向于创建和玩弄某种虚幻空间。他1980年生于莱比锡;2010年毕业于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2010至2011年于古斯塔夫·克鲁格教授研究生班学习;2013年获得州立美术学院新秀奖。2010年以来,举办过12次个展,参加过30余次群展。巴赫的作品被欧洲许多重要艺术机构、私人收藏,是德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因而他的画作呈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语汇,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德国当代的某些艺术导向。在形式上看,他把平面绘画和空间透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相融合。在处理画面的方式上看,他的画一方面仍然延续上世纪的视觉空间探索,利用光影的微妙变化以及肌理和笔触构成空间感。另一方面,这些光源和消失点的多重性又构成一种多视角空间,激发出与现实空间相悖的超现实空间体验。我们将会在展览“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中遇见传统技法与当代思维的对立、矛盾以及融合,也会遇见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呈现出的巧妙与和谐。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以相对独立但存在深层联系和对话的联合形式展出约翰·麦克林和恩里科·巴赫的抽象作品共90余件,力求完整地展现画者丰富、充盈的艺术语言与思想维度。 广东美术馆 2017年3月 更多详情
-
廖斐参展UCCA“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2017年4月13日 廖斐携作品《一件地球雕塑》和《无限接近平坦》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这一展览收录2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立足于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境况,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与行动的媒介,如何应对某种脆弱、动荡而变化莫测的世界局势,即持续酝酿、演变的“例外状态”。 廖斐的《一件地球雕塑》以两台分别呈现南、北半球的台风实时预警影像系统的计算机显示器为主体,以模拟的方式制作一件地球的“雕塑”。抓取自官方实时网络监测系统的数据生成了共时的监控影像,时空被压缩为远程交互的碎片化数据,具体的地球景观被化约为名称、图标与符码。在此,“监控”不仅构建了一种观看方式,亦成为理解、规划空间的手段,并影射了某种可以被无限分割的“当下”。 廖斐的另一件作品《无限接近平坦》致力于探讨理念中的“无限”这一概念——他将一块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割去,再投入水中,周而复始,直至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被切割的木块数量与形状均由浮力与水平面的关系所决定。理论上,木头可以被无限切割;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最终在空间中呈现的木块数量是有限的。在此,“现实与潜能”“精确与混沌”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塑造一件“无法完成”的作品。 文字及图片致谢:UCCA、杨大宇 更多详情 -
本杰明·阿普尔个展“将混凝土填满天花板”在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开幕
2017年4月7日 本杰明·阿普尔的个展“用混凝土填满天花板”正在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举办。展览呈现了一批本杰明创作的雕塑、绘画、摄影、文字和影像作品。 展览日期:2017年3月19日--2017年6月18日 地点: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galerie-sindelfingen.de/ 更多详情
-
谭平——“山外有山”现场绘画项目于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开幕
2016年12月21日 谭平海外美术馆现场绘画项目于瑞士当地时间12月9日在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谭平继“白墙计划”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现场绘画。美术馆为谭平准备了一楼空间及五块2米乘3米的空白画布,自11月28日起,于12月7日结束,艺术家在美术馆现场以绘画和空间为行动议题,进行了体验式的新尝试。 位于瑞士苏黎世老城中心的Helmhaus美术馆,以对瑞士及欧洲当代艺术作品的展出为主,充满古典主义气质的建筑空间赋予谭平的现场创作以强有力的画面语言和更为凝练的仪式感,反过来,谭平的抽象绘画也为历史悠久的Helmhaus美术馆注入进完全的新意。作为引发东西方艺术观照式对话的契机,展览必将在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观者之间收获更多纬度与层次的讨论可能。 展览日期:2016年12月9日--2017年2月5日 地点: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s://www.stadt-zuerich.ch/kultur/de/index/institutionen/helmhaus/veranstaltungen/ganz-und-vernissage-finissage/Ganze-Ausstellung312.html 更多详情 -
廖斐参加2016上海双年展
2016年11月5日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于11月1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廖斐携作品《事件》和《延长的直线》参展。此次双年展的主题是“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Why Not ask Again? Maneuvers, Disputations & Stories),主题展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与。 来自印度的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利用此次主题向艺术家们抛出各种必要、艰难而又动人的问题,追问人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等多种层面的关系。在廖斐的作品《事件》里,有尺度、场域、运动和一个系统,在宇宙中,没有轴心的球体机械运动产生了昼夜,并制造了日月食。它们都是最平常的现象,廖斐呈现出来一个开放而隐晦的场景。而在《延长的直线》中,廖斐则透过古典力学的公式,用大理石及钢板创造出一个理论上可以无尽延伸的组合。这件作品通过非逻辑化的事物为逻辑化的事物创造出框架这一概念,对人们所能察觉到的自然之中具象的几何与对称进行研究。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12日。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12日——2017年3月12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www.shanghaibiennale.org/cn/ 更多详情
-
廖斐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展览"退火|平坦"
2016年11月2日 11月9日,展览“退火”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廖斐带来个展项目《平坦》。上海玻璃艺术馆举办的玻璃艺术跨界项目始于2014年,今年此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退火”。退火是玻璃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所在。 在《平坦》中,廖斐试图触发当代艺术与玻璃这种材料的沟通与交融,探索玻璃的无限可能。然而如绝对的直线并不存在一样,平坦并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我们对于世界极限的想象,更接近于人思维的属性。廖斐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思考平坦的全貌。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9日——2017年2月26日 地点:上海玻璃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www.shmog.org/portfolio/plain/ 更多详情 -
张雷参加OCAT西安馆2016冬季展览《碎现实》
2016年10月29日 张雷携100幅纸本作品参加OCAT西安馆2016冬季展览《碎现实》,展览包括四个方向和单元,“作画”,“黑画”,“现画”,“艺术现场”。此次,张雷参展“黑画”单元,“黑”在西安方言中可解释为“执着”和“不所顾忌”。“黑画”不仅是一种投入的绘画状态,更是对形势和规范的背离。黑画作为身体的显现,物象、涂鸦、符号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一切都在近乎无意识中完成,对规则的蔑视,与程式的背离,对压力的反抗,都透过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张雷的这几组表现农村题材的纸本作品,折射出现实的多种形状,对人物形象或景致的处理不在于强调外在视觉的完美,而是把握住了一种朴素戏谑的生命本相。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5日——2017年2月26日 更多展览详情: http://ocat-xian.org.cn/html/2016/upcoming_exhibitions_1024/88.html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