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稞曼、恩里科·巴赫、康海涛、刘展参展新疆美术馆2023开年大展“和美共生: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2023年2月14日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局(港澳台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第三届双年展以“和美共生”为主题,从新疆的区位人文特点和未来前瞻的开放优势出发,着眼于新疆发展的未来蓝图,以“开放” “交融” “生态”作为此次展览策展的关键词,通过一次极具全球视野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探索、试验与展望新疆未来的文化艺术生态,从而拓宽新疆的对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提升新疆的文化创新内涵,展现新疆的文化活力,全方位呈现新疆文化艺术之美、生态文明之美、人文景观之美。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子康先生担任总策展人,由新疆美术馆馆长王树声先生,原新疆画院院长白钢先生担任展览总监。本届双年展于2023年1月10日开幕,展览将持续到2月25日。 本届双年展由三个主展与两个特展组成,在总主题“和美共生”下设五个分单元主题层次递进的呈现新疆之美,中亚之美,全球之美,生态之美,传统之美。“和美共生”从时间角度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到科技艺术的发展跨越,从空间角度呈现了从新疆到世界的艺术潮流。本次展览共呈现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含中国),143位艺术家,共计260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 “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三个主展,以及 “写生新疆”“天地之间”两个特展的设置进行有逻辑的视觉呈现。 “共生” 这一概念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成为了人们普遍性的共识,“共生”是愿景,揭示出全球语境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共生”是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便是“共生”的起源,“共生”是行动,只有通过具体的交流和对话行动才可能形成“共生”的世界。“和美共生”在“共生”的普遍性中呈现出了新疆的特殊性。 “和” 新疆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是中国与中亚交流的纽带;新疆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和”揭示出新疆在所处的文化地理的重要意义,“和”也体现出新疆文化交流的国际视野,更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美” 新疆的风景之美众所周知,“美”代表着人们对事物的追求,包括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即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新疆之美是风景之美,风物之美,人文之美,从美出发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同时带动世界了解美丽的新疆。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2月25日 展览地点:新疆美术馆 更多信息:从新疆出发的全球视野|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即将开幕! (qq.com) 更多详情 -
山西省当代美术馆新展“坐标:2000年以来的中国绘画之变”于1月6日开幕
2023年1月12日 山西省当代美术馆新展:“坐标—2000年以来的中国绘画之变”于2023年1月6日下午3点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用五个展厅及五个主题“具象之真、单色之美、表现之意、形上之形、景观之在”,分别呈现52位艺术家,共77件绘画作品。 展览以“坐标”为题,概略地展示2000年以后的中国绘画状况,彰显中国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和实践都同步于全球进程,形成从写实具象到表现抽象、从人物肖像到景观自然、从静穆到深思、从客体到主体、从主题到无题等等面貌,呈现一种绘画在中国当代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各自创造独有的坐标,用差异的画面来明确自己的方位。坐标指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绘画语言的自成一体。 作为一场研究中国绘画的专题展览,展出的作品每一张都是独特的风景,行走在展厅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而展览的标题“坐标”也指向了艺术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绘画语言的自成一体,近乎一场微缩绘画史。 今天,在山西省当代美术馆的五个展厅中,52位艺术家共同奏响绘画这个古老媒介的奏鸣曲,踏入展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一股中国绘画历史的流变与扩散,这种历史不仅是时间上的流变,也是齐头并进的百花齐放,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具象与抽象的创作各自向前发展,给出视觉上的方案面貌,呈现着百家争鸣般的态度和视角。 策展人:王春辰 展览时间:2023年1月6日-4月2日 展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95号山西省当代美术馆2-3层 更多详情
-
邬建安、马轲参加颂艺术中心开馆展“颂之回响”
2022年11月14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马轲、邬建安参展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总策展人,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及策展总监,段少锋先生担任策展人的「頌艺术中心」开馆大展,展览汇聚了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界与798有着深厚渊源的22位重要艺术家,他们是:蔡国强、黄锐、贾蔼力、李象群、刘野、马轲、邱志杰、尚扬、宋琨、苏新平、隋建国、谭平、王迈、王郁洋、邬建安、向京、徐冰、徐累、闫平、尹朝阳、展望、曾梵志(以姓氏字母排列)。 本着“时代的回响、文化的再现”的策展理念,此次大展将由各位艺术家精选共计42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类型,以饱含情感的作品讲述这20年来与时代的共振,也体现出每位艺术家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活现实与东方历史精神文脉交织状态下的美学态度。 马轲 马轲总是反复地刻画同一题材或意象,在重复中探索图像和变化的可能。近十多年里,他陆续创作了“顶硬上”“英雄”“成语故事”“读书”“变形记”“沙尘暴”等系列。“西游记”是他近期开启的绘画题材,艺术家对其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新,而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太家喻户晓了——唐僧骑白马、孙悟空拿着金箍棒、猪八戒扛钉耙、挑着担的沙和尚,艺术家不需要过多着墨于塑造,转而专注在通过绘画建构视觉语言,回归到最基本的维度去探讨:点线面、笔触、色块、关系……跟随着艺术家的指引,观看和随之而来的愉悦变得直接而纯粹。 邬建安 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和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 从《七层壳》《九重天》《万物》《五百笔》到《无限绘画》,他的系列作品援引了大量出自上古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和典故,成为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他综合运用牛皮、水彩纸和宣纸、蜂蜡、丝线等材质,通过体量惊人的复制与手工拼贴,作品的最终形态往往以极具神秘视觉体验的巨型装置呈现。邬建安被称为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但在这些鬼怪故事和传统技艺之下,包含了许多复杂面向的当代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青鱼案》是《白蛇传》故事的“前传”,是围绕传统经典文本《白蛇传》所“演绎”出的新故事,共有七件作品,分别为: 青鱼寿千年,善变化;化人面,目射金光;化生双臂,现人鱼相;手足俱全,得道近仙;欲化大鹏金翅鸟,现鱼、人、鸟混相;大鹏显金身,噬杀青鱼,是日,鹏口衔巨蛇遁逸;白蛇遁隐。 通过七幅情节前后连贯的大型彩色浸蜡剪纸拼贴画作品,我希望通过当代视觉艺术的形式,假设一种文本中所述“佛家必将白蛇降获”(如同《西游记》中观音大士降服善财童子)的合理因由,并为故事创设一个新的结局。 更多详情 -
“康海涛:温柔如夜”伦敦个展在Cromwell Place开幕
2022年11月5日 「康海涛:温柔如夜」于2022年10月25日至11月6日在伦敦 Cromwell Place 举办。康海涛是中国70年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个展是继今年7月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个展之后的巡回展,集中呈现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本次展览的标题“温柔如夜”,出自英国诗人约翰· 济慈的名作《夜莺颂》(该标题后来也被小说家F·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借用作了他一部小说的标题)。在济慈的诗歌中,那“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的日间生活与那“永生之鸟”(即夜莺)的夜半歌声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堪承受却又无法解决的张力;与此同时,夜莺的存在又遥指向一种超越了苦难与“死亡”的生活方式。 在康海涛作品的内核深处同样存在着一种张力——一种对于日常生活以外的世界的向往。然而吊诡的是,艺术家早期画作中用于探索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语汇,却大多来自他所生活的城市里的日常事物——老旧的厂房、破败的学校、墙壁和孤立的树木。近期,他画作的语汇开始发生转变,加入了某种内与外、光与影、物质与反思之间更加复杂的互动(参见《光的记忆》一文);与此同时,画作的配色也日益明亮。 ——摘自《向内的凝视:对话康海涛》,作者:菲利普·多德和 艾瑞卡·寇斯塔玛奈 关于艺术家 康海涛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和绵阳。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菲利普·多德 & 艾瑞卡·寇斯塔玛奈 作为伦敦当代艺术学院 (ICA) 的前任院长,菲利普·多德曾在北京、纽约、伦敦、莫斯科和新加坡等地为包括肖恩·斯库利和小野洋子在内的多位艺术家策划展览。他曾被美国《艺术与拍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艺术创新家”之一,曾在艺术、电影和文学领域出版多部专著,并于今年出任广州三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作为执行制作人,他曾与艺术家史蒂夫·麦奎因和达米恩·赫斯特及已故的巴基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合作拍摄电影。他还是文化机构Made...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水墨大展“CHUO: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
2022年10月30日 我们面对的哪一种“水墨”?这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又一次抛出的问题。 展览主题为“Chuo(进退)”。进,登也,向上而行。退,形源小篆,反“足”而从“夊”,“夊”为行迟,缓缓之。“Chuo(进退)”字,进退共“辵”旁,“辵” 从彳部多一划,意为三人行或多人行,行则有师。“Chuo(进退)”为原点,同本不同源,非西东之别,无瑕瑜之分。进则上,取期盼之意,退则缓,有规劝之心。“Chuo(进退)”生癖,取“辵”旁音,声同(chuò )。 进退共用同一个偏旁,可被想象为在同一个时间轴线下,在当下,所有与“水墨”相关的判断一定是在行走中的。202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2020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艺术总监李小山先生在当下的水墨热潮下,提出了“闭环”的概念:“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 2022年,面对“闭环”之后的命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以“Chuo(进退)”为命题,提供一种两级的状态:搭“擂台”,却不提供对抗的规则。进与退在“擂台”中仅仅是两个常规的的动作。此次展览邀请了33位艺术家,分为两组,以截然不同的作品面貌来进行回答。第一组艺术家邀请了水墨(中国画)领域的16位艺术家,通过更加靠近传统语言的作品来进行参与,同样另一组17位艺术家则邀请了在当代艺术领域通过水墨(中国画)材料来进行更偏向于当下表达的创作。这是一次去除中间段的展览尝试,同样也是面对“闭环”和解答“闭环”的一种新的角度。 康海涛 康海涛于2000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绵密柔和的画面“混含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冷静的情感控制的心理张力”,使画面在幽深的宁静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气息。同时,康海涛还有另一条创作线路,他的抽象绘画为观者提供了另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从虚无于空白出发,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 邬建安 邬建安,1980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他的创作援引了大量出自古代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与典故,成为中国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 艺术总监:李小山 策展人:林书传 展览时间:2022.10.26 – 11.16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市鼓楼区虎踞北路15号) 更多信息:http://www.nuamuseum.org/nuamuseum/index.html 更多详情 -
朱伟、谭军参展知美术馆盛大新展“幻 · 季”
2022年10月8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朱伟、谭军参展知美术馆盛大新展“幻 · 季”,展览由50余件美轮美奂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铺陈开来,以百年视角展现了东方美学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展览以四时更迭、万物相联为主旨,对应中国传统色系统为线索,将知美术馆幻变为艺术、自然、精神交汇的神圣空间。 正如策展人、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所描绘的: “我们进入一个艺术与自然交错的空间,初始入幻象,踏艺术之舟,一起经历四时的流转更迭,体味四季之美、变幻之美、刹那之美、日常之美;经由回到自然之中,出幻象,以稚子之心听虫鸣鸟叫,看云卷云舒、以天然之心安住当下,与自己相遇。 期待着这个展览能携乘坐艺术之舟的人们,体悟日常之美好、生活之欢愉、生命之无常、万物之相连。艺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唤醒了更深处的我们。” 关于艺术家 朱伟 生于1966年,当代艺术家,最具国际声誉的当代水墨画家,是中国当代水墨画最重要的探索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朱伟是极少的几位以传统水墨画诠释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艺术家之一。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以水墨画在国际大型展览亮相,在世界各地举办超过200次大型展,先后出版三十部不同文字的画专集、回顾专集。国内外有四十三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了其超过七十件作品。 《开春图》系列是朱伟自2005年至2008年间的主要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画面构图汲取了一些中国粉彩瓷器的图案,画面被错落有致的小人布满。 90年代以来朱伟对政治的关注缘于他身处军队环境的切身体会,而随着朱伟远离军队生活,他作品中的这一特质也逐渐淡化。2005年《开春图》系列作品的创作,成为朱伟艺术创作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世俗化的表达和戏谑的内涵,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表态,而更多了人情味道和生活的姿态,同时朱伟对中国文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研习,也使得《开春图》系列多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气质。 谭军 当代⽔墨艺术家,1973年⽣于湖南湘潭,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学位。现居⻓沙。2008年于上海美术馆举办⼤型个展“异语者”,并曾于北京今⽇美术馆,以及香港、北京等地画廊举办联展。 作为新⼀代⽔墨艺术家,谭军将⾃⼰的感受和思考,全然天真、炽热地投入在画⾯中。因此艺术家的绘画与其内在性情保持绝对的忠诚和⼀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纸本与画布的异质感,画⾯的交界处出现的微妙分界,让原本就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画作,格外散发⼀种超脱的⾃由之感。谭军对绘画的纯粹态度,在于表达艺术家精神性与情感性的真实。他的构图形式,回归到他创作之初伫立画⾯的孤独形体。 谭军将摄影作品《物候记》与绘画并置,是想给两者的观看方式都加入新的体验。对于谭军来说,绘画和摄影都是具有强烈输出自我感受的媒材。两者并置,更是成为精神上的共鸣和互相延展的载体。 更多详情
-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于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开幕
2022年7月8日 「温柔如夜:康海涛的艺术」大型回顾展于2022年7月8日至10月16日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举办。康海涛是中国70后一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此次是其在拉脱维亚的首次展览,向当地公众集中介绍他的早期重要代表作及近期绘画。他在早期的绘画中主要通过描绘旧工厂、旧学校、墙壁、孤立的树木等日常生活世界来探索其精神内核。近期,康海涛的绘画转而关注结构、光影、物质和反射之间的复杂关系,色彩成为了主角。该展随后将巡回至英国伦敦克伦威尔之家。 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位于拉脱维亚陶格夫匹尔斯要塞的历史炮兵库大楼。这所位于艺术家故乡的机构收藏和展示了20世纪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色彩领域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创作于1903-1970年间的作品。同时,拥有2000平方米的展厅,用于展出来自世界各国在不同媒介领域中最精彩的当代艺术项目。 更多详情 -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于9月1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启幕
2021年9月20日 9月16日,“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Wu Jian’an: The huge sand dunes are the bed of the Sea)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幕。这是一场穿梭于过去、现在与未来,遨游于神话、现实与科幻,纵横于当代美学、民间文化与时代命题的大型沉浸式展览项目。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主题展览,展览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艺术家邬建安不同系列的代表作和新作进行“混编”,打造一幕震撼的多维全景视观盛宴。 邬建安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相较单纯在当代西方语境或传统东方语境进行探索,邬建安则以他独到的思想结构和逻辑体系,编织在时空与文明间纵横的叙事关系。 他综合各种材料、语言和媒介,在当代艺术与古老的文化之间重新构建一条条可视纽带,赋予古代神话、图腾、民间技艺、志异故事、传统书写一种种全新视观。 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糅合了地缘特征、时代志趣与个人才情的观念与叙事,带到国内外不同的场域: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还有法国、德国、新加坡、巴西、瑞士的文化空间…… 这是一个新旧交融的展览。在超越时空,突破边界的场域中,陈列着邬建安的几组大型作品,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从用象征的句法扎起文化基因“巨人”的《大身体》,到以营造空间和环境的方式将近四百个单体作品组成巨型矩阵的《素色的面孔》。邬建安创作中对新旧交融、图像转绎和材料衍化的不懈探索,以空间序列为线索徐徐展开…… 巨大的沉浸式时空场景营造,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海,是沙丘”,源自海为万物之源,沙丘为海底的陆地,海与沙丘特指自然循环,或在有与无之间,...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刘展参展北京当代·艺述单元——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2021年7月3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邬建安、刘展参展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呈现展览 “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展览作为北展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和“北京当代艺博会·艺述”的主题展,“过去的未来主义”集中了四十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关注纵跨百年间,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再次思考与对于中国未来的丰富畅想。 未来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源发于意大利与俄罗斯的一场艺术运动,歌颂工业、机器、技术、力量与速度的魅力,并强烈地厌弃过去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在今天,“未来主义”已是一个历史词汇,但事实上塑造了这一整个时代的气质。“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展览试图去发问:当过去的艺术理念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天的现实甚至已经领先于艺术理念的时候,艺术能否再次担任起预见者的角色? 在两个几乎对称的狭长展厅里,艺术家对于过去再次想象与艺术家对于未来的大胆预见犹如两条时光隧道,通过粗粝而驳杂的现实相连。 偏锋画廊艺术家 邬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动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 邬建安的身上很自然地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和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邬建安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也打开了当代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通道。 从《七层壳》《九重天》《万物》到《五百笔》等系列作品,他的创作援引了大量出自古代神话、历史传奇和现代文明的形象和典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独树一帜的个案。在创作手法上,他将传统剪纸、皮影等民间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体量惊人的复制与手工拼贴,最终往往以极具神秘视觉体验的巨型装置呈现。邬建安被称为最会讲鬼怪故事的艺术家,但在这些鬼怪故事和传统技艺之下,包含了许多复杂面向的当代问题,是当下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邬建安曾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展。获得的主要奖项有:“2018年度40 Under 40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视野》杂志)、 “第8届全球华人金星奖——年度中坚力量”(《国家美术》)等。 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大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澳大利亚白兔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刘展 1976年生于河南洛阳。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组建Unmask艺术小组,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加太原劫尘文化 · 右空间举办的“但为君故——当代艺术六人展”
2021年4月28日 绘画的发展和变革一直在持续,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画理、画法与画材都一直在推进、变化,到了今天,绘画已经形成完整的视觉知识系统,一个学习绘画的人都要对这些绘画知识进行深入且持久的学习研究和实践。 本次展览的六个艺术家的画风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它们反映了绘画至今的变化格局,这些作品从写实造型开始,但都脱离开古典的细腻刻画,不再固定在陈式的模仿描摹上,而是杂糅各种表现画法,融汇成自己的语言。他们有写实,但不拘泥,有表现,又糅合了刻画;在取材上,人物与景物都不在话下,即便是一种形式,也是追求它的特异之处。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沉静与沉思的意味,把个人的视觉感受与笔法结合起来,既是自然世界一景,有安谧气象;也是传神人物,遥望远方,无尽的思绪透过背影投向观者。以物拟人又是艺术的特点之一,如兔子,远古有月兔,是美好的象征;近代有艺术的哲学对话(博伊斯与兔子的对话),是现代人的困惑与困扰的投射。绘画也可以在拓宽,画笔是基础材质,但实物材料也可以充当绘画的方式,丰富着画面,使绘画具有了奇观的效果。 这六位艺术家展示了中国当代绘画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它们来自现代艺术的系统转化,也来自当代的艺术家善于创造的能力,他们综合着古今的艺术滋养,在个体的内心深处冶炼它们,化作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国当代的绘画具备古今中外的气质,与古不同,与外有异,但与艺术家自己的心性契合。 “但为君故”是千年前曹操名诗《短歌行》中的名句,指向悠悠的万古之情,在今天,对于艺术家而言,它指向他们追求艺术的执着和坚韧,为了艺术之君,矢志不渝,创造着神圣而情深深的艺术。 策展人: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邬建安 展期:2021年4月27日-5月30日 地点:右空间,太原 更多详情
-
ZiWU誌屋北京开馆首展“邬建安:仪式“于4月24日在北京开幕
2021年4月28日 ZiWU誌屋北京开馆展以知名艺术家邬建安的个展《仪式》开启,于2021年4月24日(周六)开幕。 展览以“仪式”为线索,呈现艺术家近年的艺术创作,总共三层的展览空间展出面具系列、化身系列、五百笔系列、以及艺术家于2019年威尼斯穆拉诺岛驻留期间完成的玻璃雕塑系列《看不见的面孔》,属首次亮相。 邬建安的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话语,他在当代艺术和古老的仪式之间重新构建一条可视的纽带,赋予古代神话和图腾、民间技艺、传统书写一种全新的维度,让我们得以与人类古老的灵魂对话,唤醒我们对神秘和崇敬的感知,从而找到自身与世界、理性知识与现实行动的和解之路。 关于艺术家 如著名美术史学者、芝加哥⼤学教授巫鸿所⾔,“邬建安的想象⼒总在⼏个维度上同时进⾏,他的作品也总在⼏个维度上同时刺激和扩展⼈们的艺术想象。他游⾛于⽂字和图像之间,在抽象与具象之上⼜加上⼀个叙事维度。他摆脱单纯的视觉和观看,因此引⼊了声⾳和演出。他驰骋于古今之间,把当下的⼈们在瞬息间带往诡谲奇邈的洪荒时代。他跨越媒材和⻛格:绘画、雕塑、剪纸、装置提供给他多样的语汇,但同时激起跨界、综合、打乱、超越的欲望。” 2017 年,邬建安的作品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近年来,邬建安的作品先后参加《纸上谈缤》(意⼤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2019)、《越后妻有⼤地艺术三年展》(⽇本新泻越后妻有,2018)、《蛇形》(⽇本东京森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2017)、《亚洲艺术部成⽴百年庆典·猴年新春特别项⺫》(美国纽约⼤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三⼗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美国波⼠顿美术博物馆,2015)、《多重宇宙:民⽣⼆⼗⼀世纪美术馆开馆展》(上海民⽣⼆⼗⼀世纪美术馆,2014)、《⼤道之⾏: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德国卡塞尔,2012)、《⼭⽔意园: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2011)、《共再⽣——第四届福冈亚洲三年展》(⽇本福冈亚洲美术馆,2009),并在北京、上海、⾹港、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艺术展。美国波⼠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康奈尔⼤学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伯克利美术馆及太平洋影像艺术中⼼、巴⻄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现代美术馆、澳⼤利亚⽩兔艺术基⾦会、陈⼀丹公益慈善基⾦会等机构和个⼈收藏有邬建安的作品。 邬建安获得的主要艺术奖项包括“2018年度40 Under 40亚洲卓越艺术家”(Perspective)、“2020 Best of the Best年度艺术家”(《罗博报告》)、“2017年度⻘年⼒量”(《南⽅⼈物周刊》)、“第8届全球华⼈⾦星奖——年度中坚⼒量”(《国家美术》)、连续两年获得第11届、第12届“中国艺术权⼒榜 ——Art Power 100”年度艺术家提名奖等。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4日-6月27日... 更多详情 -
邬建安参加“艺术在浮梁 2021”,展览将于5月1日开幕
2021年4月11日 “艺术在浮梁”项目是由“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团队实施的首个精致版地域型艺术项目,将通过艺术的力量挖掘本地魅力,提高区域知名度,拉动旅游效益,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2021年4月9日,“艺术在浮梁2021——地方·发现”发布会于上海市南京东路外滩·中央大厦浮梁空间举行。由浮梁县发展集团主办,浮梁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北京瀚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担任顾问,孙倩担任总策划,HUBART策展,将于2021年5月1日在浮梁开幕。 本次发布会,首次公开了“艺术在浮梁2021”参展艺术家阵容名单,以海报墙形式在发布会空间中整体展出,并详细依次介绍了艺术作品概念与实施方案。其中,中国艺术家共计21位,海外艺术家4位,他们将利用闲置民房、废弃仓库、荒废空地和茶山创作作品,打造艺术场景化,生活艺术化的村落。 “艺术在浮梁2021”参展艺术家:Demone (SOUND BLANC 白)、David GERSTEIN大卫・歌诗坦(以色列)、谷文达、刘建华、 mafmadmaf、Rikuji MAKABE真壁陆二(日本)、马 良、马岩松、Paola PIVI 保拉・皮维(意大利)、TANGO、L+R王璐(SOUND BLANC 白)、Maaria WIRKKALA 玛丽亚・维尔卡拉(芬兰)、邬建安、向阳等。 作为受邀参展艺术家,邬建安将呈现《五百笔@浮梁》《记忆的容器》两组作品。艺术家及团队于今年春天即正式开始工作,在浮梁寒溪村进行田野调研,在瀚和文化团队及浮梁当地领导和居民的带领与帮助下,举办艺术工作坊,深入家家户户整理以及收集老物件。人、物、现场是邬建安此次参展作品的核心要素,连接着人们的今日与曾经。目前团队正在当地展开深度创作工作,以期于开幕日呈现理想效果。 关于艺术家 邬建安... 更多详情
-
康海涛、倪军参展武汉美术馆“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 · 青年艺术家研究展
2021年3月31日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康海涛、倪军参展武汉美术馆举办的“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展览由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汪民安先生策划,以“情动”作为策展角度,将目光聚焦在了37位青年艺术家涉及情感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上。基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所折射出的人类强烈的恐惧、忧郁、希望和友爱等情感问题,以及情感主题在国内艺术家创作中的多样表达,也基于策展人多年来对“情动”这一哲学概念的研究,集中呈现中国近二十年来体现出强烈情感特征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希望这些有强度的情感作品能够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去驱赶悲苦,强化力量。 武汉美术馆自2011年举办首届“江汉繁星计划”以来,先后以“从风景到人文风景”“创异的喜悦”“渐”“气候”“解放的皮肤”“天桥——交叉的经验”为主题,以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出发,结合展览主题,从特定的视角进行展览策划,可以说“江汉繁星计划”一方面是策展人策展思路的体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们艺术探索的体现。 康海涛 1976 年生于重庆。 2000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从本土文化精神出发,注重细节的刻画,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 绵密柔和的画面“混含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冷静的情感控制的心理张力”,使画面在幽深的宁静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气息。 同时,康海涛还继续着抽象绘画上的探索,创作过程近乎冥想,从虚无与空白出发,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为观者提供了另一个“开放式”的视觉结构。在康海涛的日常工作中,“夜景”与“抽象”系列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契合,达成一种存在的完满。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等艺术机构收藏。 倪军 1963年生于天津,1991年获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多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倪军是“文革”后首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在师从袁运甫先生研习壁画专业之后留学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研究院,师从美国绘画大师利昂·高乐布。曾长期活跃于纽约艺术界,多次举办个展,先后任教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与国内重要艺术院校。 倪军是具有哲学思辨与理论素养的当代画家之一,对油画、公共艺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我国古代文明有深入研究,以绘画、摄影、录像等手段表现当代生活和他对世间哲学的思考。他的绘画着眼于人性的复杂本质与自然的光色奥秘,尤其注重自然景物的灵魂属性和生活细节的优雅韵味,以敏锐的视觉观察和从容闲定的技法,在古典油画美感上加入现代生活的冷毅精神。 策展人:汪民安 展览时间:2021年4月1日-5月23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康海涛、邬建安参展年代美术馆“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
康海涛参加温州年代美术馆展览”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 2021年1月5日 在地个体——中国当代绘画研究展,通过对当下中国的绘画,将从在地性个体表达的六个分类来划分,通过历史根脉、思想媒介、时代变局、意韵回归、自我经验、田野场域六个不同纬度,来邀请中国在此领域艺术探索卓有成果的艺术家代表,来从他们在地性个体特征出发,归纳对照,即立足当下,又放眼世界,更注重个体经验的本体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代绘画的新可能,开拓出各自丰富的艺术样本。 “在地个体”的意韵回归:康海涛 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将气韵和意境放在至高地位,气韵氤氲、意境幽远本质就是东方自然审美的可视之道,也是人与自然融会合一的精神诗意向往。当代审美试图剥离视觉形态之美,而转向一种态度观念的真实,当代艺术让“唯美的泛滥”走向“唯美的荒原”,在为公共意义介入的不断批判中却将自身与更大范围的公众拉开距离,审美作为绘画视觉艺术的一个入口,在当代的自我反思中“唯美的回归”又成为一种可能,它让当代艺术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与公众融合沟通交流中,但这有别于消费流行文化的外表的审美趣味,东方意韵审美基因在当代的延续,是一种从古到今气韵与意境的内在审美精神延续,也是对当代艺术不断完善构建的在地审美补充。 康海涛在持续20年的“夜景”油画创作中,借鉴传统中国绘画的“积墨”方法,在灵光虚幻的当代日常景象中,将转瞬即逝的宁静存在,通过绘画的诗意呈现,让我们走进他内敛自然的当代心灵风景中,沉浸其中,冥冥之中感受我们日常行径中的当代景观。 “在地个体”的田野场域:邬建安 世界之大,田野之广阔,在地性相对全球化单一模式之不同,不是地方特色,而要避免将原生态、本土化、地方特色猎奇和在地性混为一谈。当艺术家介入田野考察或田野生存情景的时候,是一种个体验证的当代介入,最终要通过筛选、提炼、转换成具有当代意义的在地艺术思想,完成从在地个体在场的体验分析,到在地个体场域的体悟呈现。 邬建安多年专注于中国民间田野,考察传统与当代世界的文化表达,他将中国民间的剪纸、皮影、丝线、苗绣、蜡染等多种地方民族传统,融汇转换成当代绘画、雕刻、装置多媒体作品,他在“都市与乡野、传统与当代、制作与创作”不可对立的创作中,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在地方法论。《500笔》系列作品源自一个在地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将在地互动画肖像的每一笔用剪纸方法拆解,然后从一开始“曼陀罗”的重新拼合,到扩大到每个人“笔画”收集汇合的当代创作。作品通过水墨、剪纸、绘画的互动集合过程,让源自在地的灵感和水墨、剪纸,上升为具有当代意义的“抽象笔画”。作品中每一个笔画线条,就像是每一个独立的人,500笔如果500人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集体画面,多姿多彩中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平等与共融。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邬建安 策展人:康文峰 展览时间:2021/03/20 - 2021/06/20 展览地址:年代美术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塘白鹿洲公园4号楼) 更多详情
-
康海涛参展广东美术馆群展“绘画:宏”
2020年12月17日 偏锋画廊艺术家康海涛参展广东美术馆群展“绘画:宏”,这是康海涛、仇晓飞、宋琨、韦嘉四位艺术家的一次群展,将于12月18日开幕。展览试图开启一个讨论新一代绘画的角度,展览主题“宏”首先是宏观的“宏”,即从一个相对宏观的整体视野中面对绘画,把绘画实践放到历史脉络下,并把绘画理解为一种从整体上观看/理解世界的行动。同时,“宏”作为宏伟的“宏”,也是对展览中四位画家风格的赞赏。 “绘画:宏”的四位艺术家康海涛、仇晓飞、宋琨、韦嘉把对艺术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精微的形象表现之上,以自己的灵魂,通过绘画,或绘画行为本身,去捕捉、发掘、体验生命的本质;他们追求艺术在技术与精神层面的自由自在,不断寻求绘画语言的突破,进而获得个人精神与意识更宽广的延伸。虽然在探索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迥异的绘画观,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展示出个人与当代社会的精神碰撞;又以强烈的个体意识,自觉自主地呈现出一种反映现实世界、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超越的境界。四位艺术家以其独特性和自在性的方式,再现绘画“灵光”,为当代绘画艺术的演进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个案和样本。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 展览总监:王绍强 策展人:鲍 栋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15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相关阅读: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Current/202012/t20201216_16726.shtml 更多详情 -
丘婧彤参加2020艺术北京·发现展-画廊提名展单元
2020年12月17日 参展艺术家:丘婧彤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地点:利星行艺术中心 更多详情
-
王川、康海涛、陈坤参展川美校庆大展“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
2020年10月28日 历八秩沧桑薪火相传,育九州英才谱写华章。 2020年10月28日,四川美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大展: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按时间线索划分为两大版块:1940年—1978年、1978年—2020年,两大版块由十一个专题展组成,基本思路是注重学统梳理,构建创作谱系;强调历史语境,重视地域特色,重点突出“文脉与历史”“传统与经典”,以及时代使命与当代视野。 四川美术学院曾率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吹响过号角。出身川美的艺术家也如当年的川军一样,个性鲜明且坚韧倔强,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生力军。 偏锋画廊代理艺术家王川(1953-)、陈坤(1961-)、康海涛(1976-)参展,分别代表了三代人不同的艺术创作历程与面貌。 王川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为数不多的生发于本土并始终坚持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80、90年代分别以布面油彩《再见吧!小路》和装置《墨·点》成为“伤痕美术”和“存在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是最早、最决绝地放弃让自己收获荣誉与声望的画法的艺术家之一,自80年代初开始在抽象创作道路上深耕。 陈坤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6 年参加《新具象》西南艺术群体展。作 为 六十年代生人, 陈 坤早期的 绘 画以自己 为 原型,表达生命内在的困惑和焦 虑 。他 的作品打动我们的地方不是在于他的画面的力量,相反是他的平淡和坚持,他每天枯坐在画室里像一个禅修者那样通过专注的动作,将内心的坚持一层一层析出结晶。他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描绘的结果,而是如何去描绘。以繁致空,以微致著,以实致虚,以万致一。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康海涛于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 更多详情 -
张羽参展瑞士苏黎世里特贝尔格博物馆“向往自然:解读中国山水画的隐含意义”特展
2020年9月20日 千百年来,山水、树木、云朵一直是中国画的核心。他们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缩影,并激励艺术家到今天。 这次展览向观众介绍中国山水画,揭示其多种含义,揭示其隐藏的信息。它提供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文学的洞察,同时也解决了一个超越国界的热门话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览首次将历史杰作与国际知名现当代艺术家的风景画进行并列, 横跨六个世纪的中国艺术品将在此汇聚一堂,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传统和现代间的对话与碰撞。展览包含了明代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董其昌(1555-1636)、清代僧侣画家石涛(1642-1707)、梅清(1623-1697)、近代著名画家李可染(1907-1989)、当代艺术家张羽(1959-) 、杨诘苍(1956-)、杨泳梁(1980-)等的一系列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名艺术家的伟大作品。 除了里特贝尔格博物馆德诺瓦茨收藏馆的亮点外,展览还展出了欧洲主要博物馆的重要作品,很少展出私人收藏的作品。 画廊参展艺术家:张羽 展览日期:2020年9月11日-2021年1月17日 展览地点:苏黎世里特贝尔格博物馆 更多详情
-
“逻辑自由——抽象艺术展”于5月1日在温州年代美术馆开幕
2020年4月30日 策展人:康文峰 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恩里科·巴赫、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莉莉安·托马斯科 展览时间:2020年5月1日-6月28日 展览地点:温州年代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康海涛、谭平、王川参展木星美术馆“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
2019年12月15日 12月13日下午,“历史的凝视——再访中国当代艺术”在深圳木星美术馆开幕。 策展人:王春辰 参展艺术家:康海涛、谭平、王川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14日-2020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深圳木星美术馆 更多详情
-
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展
2019年10月18日 由北京画廊协会主办,宋庄美术馆承办,北京画廊协会12家代表性画廊参展的“见证与表达:北京画廊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展”作为“2019北京宋庄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于2019年10月5日亮相通州区宋庄美术馆,为建国70周年献上北京画廊界的一份贺礼。 参展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康海涛、倪军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5日-11月4日 地点:宋庄美术馆 更多详情 -
将大自然看作颜料:吉莲·艾尔斯绘画作品1972-1983
2019年4月18日 偏锋新艺术空间代理英国艺术家吉莲·艾尔斯个展“将大自然看作颜料:吉莲·艾尔斯绘画作品1972-1983”,于4月12日在位于拉脱维亚的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举办,主要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纸本及油画作品。 展览日期:2019年4月12日-9月29日 展览地点: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拉脱维亚 更多资讯: https://www.rothkocenter.com/en/ekspozicija/see-nature-like-paint-gillian-ayres-paintings-1972-83 更多详情
-
谭平、张羽、王剑受邀参展新加坡“极简主义:空间、光、物体” 大展
2018年11月15日 今年 11 月,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推出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首场极简主义艺术展。本次展览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发起,两家博物馆共同举办,通过 130 多件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探索极具开拓性的极简主义运动源流,许多参展作品是第一次在新加坡亮相。 艺术科学博物馆的主题展将极简主义的根源追溯至 2,000 年前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与文字,并探讨了一位知名日本学者的禅宗实践。今天,许多极简主义者都曾受教于这位学者。展览收入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比如 Mona Hatoum(黎巴嫩/英国,1952 年)、Carmen Herrera(古巴-美国,1915 年)和 Richard Long(英国,1945 年)。此外,艺术科学博物馆还邀请多位亚洲艺术家参展,包括宋冬(中国,1966 年)、谭平(中国,1960 年)和蔡佳葳(越南/法国/台湾,1980 年),透过他们的作品,呈现中国极繁主义,当代抽象主义和概念主义视野下的极简主义。 艺术科学博物馆的展览部分还收入了一些作品,思考虚空与“无”的观念。这些原则与极简主义和科学都存在共鸣,艺术科学家... 更多详情 -
共鸣——约翰·麦克林 & 谭平将于11月15日在德·美术馆开幕
2018年11月14日 约翰·麦克林,1939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欧洲新抽象绘画重要的代表艺术家。 谭平,1960年出生于河北承德,是新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国新抽象绘画的领军人物。 虽然年龄隔代而且东西远隔,但他们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选择:约翰·麦克林作为苏格兰后裔,亲身经历了“二战”、战后欧洲的重建和欧美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谭平则亲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在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当时并不那么活跃的抽象绘画。 约翰·麦克林的绘画深受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九十年代以后逐渐转向米罗、克利、毕加索等欧洲大师的艺术趣味,同时远续欧洲深厚的色彩传统;谭平的绘画深受德国新表现绘画、欧美新抽象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影响,近年来则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书写意趣的融合。 相对而言,约翰·麦克林的绘画更加优雅和纯粹,谭平的艺术则有着更恢宏的气度和更活跃的精神张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绘画艺术都不是某种“前卫观念”或“形式美”的单纯产物,而是他们丰富的内在情感、复杂的生命体验的诗性载体:无论有着怎样的孤独、彷徨与心灵挣扎,他们的艺术最终总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深情。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也必将唤起我们这个时代的共鸣。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约翰·麦克林、谭平 展览时间:2018.11.15 - 12.23 展览地点:德·美术馆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片区(保税区)象兴一路33号 更多详情
-
另一个阿莱夫 - 中德当代艺术对画展暨德美术馆开幕展
2018年10月31日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陈彧凡、段正渠、康海涛、马浩然、恩里科·巴赫、本杰明·阿普尔、仇晓飞、苏上舟、邬建安、尹朝阳、卡罗莉娜·佩雷斯·帕拉雷斯、弗兰西斯卡·何斯泰恩 展览时间:2018.9.29 - 10.31 展览地点:德·美术馆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片区(保税区)象兴一路33号 更多详情 -
群贤·白露文会 -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8年10月27日 策展人:方志凌 参展艺术家:王劼音、周春芽、谭平、段建伟、邵戈、张学海、车健全、韩磊、向京、章剑、尹朝阳、赵峥嵘、王亚彬、康海涛、陈彧君、仇晓飞、宋琨、邬建安 展览时间:2018年9月8日至18日 展览地点:华中农业大学艺术馆 更多展览信息:http://news.hzau.edu.cn/2018/0908/52612.shtml 更多详情
-
圆融 - 佛教与艺术展于10月27日在福建莆田美术馆开幕
2018年10月27日 策展人:王春辰 画廊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 吉莲·艾尔斯、 恩里科·巴赫、 约翰·麦克林、 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 展览地点:莆田美术馆 更多详情 -
“Hängung #19: 恩里科·巴赫,弗兰齐斯卡·荷斯坦,阿燕·法拉” 在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开幕
2018年7月12日 今天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比以往更加多样化。他们不再受艺术流派或艺术团体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形态上的约束,相关艺术实践参照标准的选择也是相对独立的。因而此次HANGUNG #19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也不能放在同一个定位上理解。三个名字即代表三种抽象创作的艺术观念,由此共同构成了这次展览的名称。 早年间,弗兰齐斯卡·荷斯坦和恩里科·巴赫就成为克莱因收藏关注的主角,收藏家夫妇艾莉森和皮特·W·克莱因对他们各自艺术探索的进展很感兴趣,多年来一直支持他们的艺术创作。从他们的作品系列来看,恩里科·巴赫是基于场域和空间、色彩和构图这些基本的艺术元素,结合演变出复杂的图像构造。而弗兰齐斯卡·荷斯坦的作品呈现重在他的创作方法,反复的描绘与修订的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直接促成了整体严谨有序的组合作品。这两位艺术家的“相遇”,不仅体现在他们鲜明的几何图像语言、质疑精神以及实践探索上的共通性,包括两者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很好的共同呈现在KUNSTWERK的一楼至三楼,而在四层的展示更具有个展的性质,是来自阿燕·法拉的作品,一位艾莉森和皮特最近才发现的索马里—英国艺术家,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创作,并将非洲传统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元素融汇在一起。 文字致谢: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 展期:2018年7月8日-12月21日 展览地点:KUNSTWERK 克莱因收藏 更多展览资讯:https://sammlung-klein.de/en/home/ 更多详情
-
“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2018年7月10日 2018年7月6日至8月14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将呈现德国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的作品,他们都是处于创作盛期并且颇具建树的艺术家。本次展览作为探索性案例,旨在以经典方式向观众引介德国“后绘画”(post-painting)艺术发展现状,并借以阐释德国艺术界能够在全球话语中立足的缘由。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艾墨思(北京)、何金芳(广州)担任策展人。同期所出版的同名画册被纳入广东美术馆“海外现当代美术丛书” 系列。 “绘画能否在一个新媒体主宰的世界生存下来?!”——答案是肯定的。四位德国画家呈现了他们如何恰如其分地回答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他们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捕捉。 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和卡佳·施特龙茨是当今德国卓有成就的四位艺术家。艾稞曼为了艺术而周游世界,探索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物。本杰明·阿普尔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原生代”,他成长于厄瓜多尔,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痕迹。卡佳·施特龙茨是艺术家中的哲学家,她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展览中最诉诸于感性的艺术家。而托马斯·塞比茨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留给后人解读的谜题,他曾代表德国参加了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绘画后的绘画……是一段漫长的抽象艺术的历史。长久以来,德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国家。抽象艺术与最近被频繁议论的“国际视觉语言”(international visual language)概念紧密相关。本次展览呈现的这四位艺术家代表了当代德国的艺术实践,他们也可以被视为钥匙,用以解开对后绘画时代的抽象艺术相关话语的深层次理解。 籍此次展览,广东美术馆希望能够为中国观众展现这些当代德国艺术家独特的绘画理念。 展期:2018年7月6日-8月14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更多展览资讯: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Upcoming/201806/t20180627_15383.shtml 更多详情 -
王新友、谭平、尹朝阳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8年5月27日 2018年4月28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权力榜&首届中国设计权力榜颁奖盛典在北京幻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偏锋新艺术空间创始人王新友荣获2017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榜单第42名,艺术家谭平、尹朝阳分别以第26、47名入选2017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7年,名为“十年”的抽象群展在偏锋新艺术空间举办,这是此抽象群展的第十回,以绘画、雕塑及装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呈现偏锋积淀了十年的艺术判断。并接连推出了莉莉安·托马斯科、章剑、康海涛、本杰明·阿普尔的个展。而除了做好画廊的内部展览之外,偏锋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hiart space上海合作,分别举办了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约翰·麦克林(John Mclean)与恩里科·巴赫(Enric Bach)的大型个展,并多次参与国际项目和博览会,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以及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 中国艺术权力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artpower100?refer_flag=1005055013_&is_hot=1 更多详情
-
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辞世,享年88岁
2018年4月27日 英国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于2018年4月11日辞世,享年88岁。吉莲·艾尔斯是世界最重要的女性抽象艺术家之一,因其抽象绘画和版画中丰富强烈的色彩而著称。《英国卫报》 、《BBC》 、《纽约时报》 等知名媒体纷纷发表讣告以致敬和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吉莲·艾尔斯1930年生于伦敦,1945-1950年就读于坎伯威尔艺术学院。1960年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在毕业后的近30年时间里,艾尔斯担任过多个教学职位,1978年成为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闻名遐迩的特纳奖于1989年将艾尔斯列入最终候选名单。艾尔斯于1991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RA),2011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 2017年7月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吉莲· 艾尔斯的大型个展: “ 航向边缘:吉莲·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 ,这也是艺术家的中国首展,展出作品囊括了艾尔斯自1979年以来所创作的多幅大尺寸画作,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复杂而感性的艺术。 对于这次展览,吉莲·艾尔斯曾谈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总喜欢一些不美的东西。而我热爱美,这一点毫无疑问。提香、鲁本斯和马蒂斯都对美有着炽热的爱恋。我认为,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甚至大自然时,应当能够迷醉其中,我认为我们的生命可以通过观看艺术品而得到提升。我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健康状况,我不能飞往北京并亲眼见识中国。” 吉莲·艾尔斯的画作被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巴西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展览足迹从英国延及欧洲,东达印度,西至美国。 作为吉莲·艾尔斯在亚洲的代理画廊,偏锋新艺术空间将于2018年9月为吉莲·艾尔斯举办回顾展,为中国藏家及艺术爱好者呈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遗世之作。 更多详情 -
本杰明·阿普尔、恩里科·巴赫参加卡尔斯鲁厄ZKM艺术与数码中心大型群展“回响”
2017年9月15日 本杰明·阿普尔和恩里科·巴赫参展于德国卡尔斯鲁厄ZKM美术馆举办的群展“回响:巴登-符腾堡艺术基金会40周年”。自1977年成立至今,巴登-符腾堡艺术基金会已向视觉艺术、音乐、行为艺术及文学领域的900余位青年艺术家提供了资助和支持。作为资助金的获得者及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此次阿普尔和巴赫参与这一大型群展,是对他们不断前进的创作历程的肯定。 展览日期:2017年11月4日 - 2018年2月12日 地点:ZKM艺术与数码中心1号、2号厅,德国卡尔斯鲁厄洛伦兹大街19号 更多展览资讯: http://zkm.de/en/event/2017/11/resonances-40-years-of-the-kunststiftung-baden-wuerttemberg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个展“反通俗建构”在龙美术馆hiart space举行
2017年9月6日 9月2日,恩里科·巴赫的个展“反通俗建构”在上海龙美术馆hiart space开幕。 这是巴赫在上海的首次个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前特首梁振英,著名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著名艺术经纪人伍劲等嘉宾到场参观。 此前,这位来自德国的80后艺术家曾在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 如果·但是,2016)和广东美术馆( 此时彼地,2017)举办过个展,均反响热烈。 展览日期:2017年9月2日 - 9月30日 地点:龙美术馆hiart space,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龙美术馆西配楼 更多展览资讯:http://www.hiart.cn/exhibition/detail/c20cozpt.html 更多详情 -
吉莲·艾尔斯中国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2017年8月10日 著名抽象艺术家吉莲•艾尔斯(Gillian Ayres)的首次中国个展于7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现年87岁的吉莲.艾尔斯是在世重要的抽象画家,她的画作被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巴西利亚现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及伦敦大英博物馆等。她的展览足迹从英国延及欧洲,东达印度,西至美国。闻名遐迩的特纳奖曾于1989年将艾尔斯列入最终候选名单。她的大型回顾展目前正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至2017年9月)。与此同时,关于艾尔斯作品的400页专著《吉莲•艾尔斯:马丁.盖福德与大卫.C.罗伯茨评论集》亦于不久前刚刚出版。 《航向边缘:吉莲•艾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为艺术家的中国首展,展出作品囊括了艾尔斯自1979年以来所创作的多幅大尺寸画作,作品来自数位私人藏家及艺术家个人工作室。正值全球博物馆反思女性艺术家的重要性之际,展览《航向边缘:吉莲•艾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复杂而感性的艺术。艾尔斯是英国各大艺术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绘画系主任,曾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跻身英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境况:英国抽象艺术家》(1960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并在过去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不断创造并发展着自己的艺术。 本次展览将以数幅1980年代创作的感性而壮美的画作开篇——巨幅画布之上,颜料虬结,笔触长可达三十厘米,色彩主宰着画作的形式。艾尔斯师法的艺术大师,包括威尼斯画家提香和英格兰画家特纳,她1980年代的画作也包含着与这两位早期大师类似的雄心和抱负。 文字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图片 | CAFA Art Info 艺讯网 点击此处观看吉莲艾尔斯纪录片 展览日期:2017年7月30日 - 8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更多展览资讯:http://museum.cafa.com.cn/cn/exhibitions/sailing%20off%20the%20edge/text 更多详情
-
王新友、谭平、王川入选2016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
2017年6月6日 2017年6月3日,中国艺术权力榜2016年度榜单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发布,偏锋新艺术空间创始人王新友获“年度经纪人”,艺术家谭平获“年度艺术推手”。 王新友、谭平、王川入选2016年度中国艺术权力榜100。偏锋新艺术空间推荐艺术家韩五洲、吕博洋、丘婧彤、张雷入选“艺术发现”单元,王礼军入选“艺术成长”单元。 艺术权力榜官方微博:http://weibo.com/artpower100?refer_flag=1005055013_&is_hot=1 更多详情 -
亚历珊德拉·鲁索普洛斯、刘坚参展巴黎La Halle Saint Pierre“大麻烦”
2017年5月24日 展览日期:2017年5月9日--7月30日 地点:巴黎十八区蒙马特Ronsard路2号Halle Saint Pierre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hallesaintpierre.org/category/exposition/en-cours/ 更多详情
-
王川参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
2017年5月18日 王川的作品《肉身之一》、《肉身之二》、《肉身之三》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无垠:行进中的水墨运动”中展出。展览以《后经典》、《幻象》、《象外》、《尘世》和《越界》五个部分对当代水墨的发展做了一个不严格的分类,这些作品分别展示了中国水墨艺术家们在更为宽疏的当代语境中自如地运用水墨性话语重新诠释经典的传统水墨,展露他们的观感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观,表达对生活的生命的关注,揭示对精神世界的求索。 文字 | 沈揆一,《无垠:行进中的中国水墨》 展览日期:2017年4月25日--5月28日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 56 号)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scfai.edu.cn/info/1033/18286.htm 更多详情 -
恩里科·巴赫个展“BASS”在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开幕
2017年4月27日 恩里科·巴赫的个展“BASS”于4月29日在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的鲁道夫·沙夫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数件巴赫的大尺幅绘画作品。 展览日期:2017年4月29日--7月16日 地点:鲁道夫·沙夫美术馆,路德维希港威廉·哈克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wilhelmhack.museum/index.php?id=69&no_cache=1&sword_list%5B0%5D=enrico 更多详情
-
双个展“约翰·麦克林:歌之舞之”和“恩里科·巴赫:此时彼地”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2017年4月14日 2017年3月16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偏锋新艺术空间协办的“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与 “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 二十世纪初,抽象以一种“自在之物”的姿态、以一种带有纯化的个人经验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时隔一百多年的今天,在甚至连 “抽象”这个语词的指代都变得模糊的今天,从“艺术之死”的梦魇中抽身而出的抽象艺术,呈现出回归、对抗、矛盾、疏离的种种姿态。无论是哪一种,有一点似乎是肯定的:当代的抽象艺术,不管作品在何种程度、何种视角呈现被提纯的个人经验,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依靠画者建构,观者也总是成为作品意义的诠释者。这种诠释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谈资,而是在全球化和全球艺术史的语境下,一种自由开放的文化交流。本次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 “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恰恰提供了这种诠释与交流的可能。 约翰·麦克林生于利物浦,于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圣安德鲁斯大学,1963年至1966年期间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学习。从1966年起,麦克林任教于伦敦各艺术类院校,并于197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迄今为止,麦克林的作品被伦敦泰特博物馆等多家全球博物馆收藏;艺术家本人更受到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克莱蒙特·格林伯格,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和雕塑部的杰出策展人约翰·埃尔德菲尔德等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的关注与赏识。而麦克林自己则经常提及马蒂斯和米罗的展览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他能够探索得到“一种更为熟练的运用形状的方式”。麦克林与马蒂斯和米罗一样,在对形状的组合、色块的配置上显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但与前贤不同的是,他的画作似乎更强调视觉、音乐和舞蹈之间的通感与匹配效应,通过形式与色彩的共同效应把观看引向时间的维度,从而使画面超越单纯的视觉维度。通过本次的“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的抽象绘画”展为我们提供的契机,当我们站在麦克林“会唱”、“会跳”的大尺寸画作面前,你也许亦能体会到置身于声色齐鸣的剧场之感。 如果说麦克林通过色彩的方式使观者超越现实空间,德国青年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则倾向于创建和玩弄某种虚幻空间。他1980年生于莱比锡;2010年毕业于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2010至2011年于古斯塔夫·克鲁格教授研究生班学习;2013年获得州立美术学院新秀奖。2010年以来,举办过12次个展,参加过30余次群展。巴赫的作品被欧洲许多重要艺术机构、私人收藏,是德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因而他的画作呈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语汇,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德国当代的某些艺术导向。在形式上看,他把平面绘画和空间透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相融合。在处理画面的方式上看,他的画一方面仍然延续上世纪的视觉空间探索,利用光影的微妙变化以及肌理和笔触构成空间感。另一方面,这些光源和消失点的多重性又构成一种多视角空间,激发出与现实空间相悖的超现实空间体验。我们将会在展览“此时彼地——恩里科·巴赫的绘画”中遇见传统技法与当代思维的对立、矛盾以及融合,也会遇见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呈现出的巧妙与和谐。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以相对独立但存在深层联系和对话的联合形式展出约翰·麦克林和恩里科·巴赫的抽象作品共90余件,力求完整地展现画者丰富、充盈的艺术语言与思想维度。 广东美术馆 2017年3月 更多详情 -
廖斐参展UCCA“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2017年4月13日 廖斐携作品《一件地球雕塑》和《无限接近平坦》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群展”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这一展览收录2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立足于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境况,探讨“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与行动的媒介,如何应对某种脆弱、动荡而变化莫测的世界局势,即持续酝酿、演变的“例外状态”。 廖斐的《一件地球雕塑》以两台分别呈现南、北半球的台风实时预警影像系统的计算机显示器为主体,以模拟的方式制作一件地球的“雕塑”。抓取自官方实时网络监测系统的数据生成了共时的监控影像,时空被压缩为远程交互的碎片化数据,具体的地球景观被化约为名称、图标与符码。在此,“监控”不仅构建了一种观看方式,亦成为理解、规划空间的手段,并影射了某种可以被无限分割的“当下”。 廖斐的另一件作品《无限接近平坦》致力于探讨理念中的“无限”这一概念——他将一块漂浮于水中的木头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割去,再投入水中,周而复始,直至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被切割的木块数量与形状均由浮力与水平面的关系所决定。理论上,木头可以被无限切割;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最终在空间中呈现的木块数量是有限的。在此,“现实与潜能”“精确与混沌”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塑造一件“无法完成”的作品。 文字及图片致谢:UCCA、杨大宇 更多详情
-
本杰明·阿普尔个展“将混凝土填满天花板”在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开幕
2017年4月7日 本杰明·阿普尔的个展“用混凝土填满天花板”正在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举办。展览呈现了一批本杰明创作的雕塑、绘画、摄影、文字和影像作品。 展览日期:2017年3月19日--2017年6月18日 地点: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 更多展览详情:http://www.galerie-sindelfingen.de/ 更多详情 -
谭平——“山外有山”现场绘画项目于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开幕
2016年12月21日 谭平海外美术馆现场绘画项目于瑞士当地时间12月9日在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谭平继“白墙计划”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现场绘画。美术馆为谭平准备了一楼空间及五块2米乘3米的空白画布,自11月28日起,于12月7日结束,艺术家在美术馆现场以绘画和空间为行动议题,进行了体验式的新尝试。 位于瑞士苏黎世老城中心的Helmhaus美术馆,以对瑞士及欧洲当代艺术作品的展出为主,充满古典主义气质的建筑空间赋予谭平的现场创作以强有力的画面语言和更为凝练的仪式感,反过来,谭平的抽象绘画也为历史悠久的Helmhaus美术馆注入进完全的新意。作为引发东西方艺术观照式对话的契机,展览必将在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观者之间收获更多纬度与层次的讨论可能。 展览日期:2016年12月9日--2017年2月5日 地点: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s://www.stadt-zuerich.ch/kultur/de/index/institutionen/helmhaus/veranstaltungen/ganz-und-vernissage-finissage/Ganze-Ausstellung312.html 更多详情
-
廖斐参加2016上海双年展
2016年11月5日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于11月1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廖斐携作品《事件》和《延长的直线》参展。此次双年展的主题是“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Why Not ask Again? Maneuvers, Disputations & Stories),主题展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与。 来自印度的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利用此次主题向艺术家们抛出各种必要、艰难而又动人的问题,追问人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等多种层面的关系。在廖斐的作品《事件》里,有尺度、场域、运动和一个系统,在宇宙中,没有轴心的球体机械运动产生了昼夜,并制造了日月食。它们都是最平常的现象,廖斐呈现出来一个开放而隐晦的场景。而在《延长的直线》中,廖斐则透过古典力学的公式,用大理石及钢板创造出一个理论上可以无尽延伸的组合。这件作品通过非逻辑化的事物为逻辑化的事物创造出框架这一概念,对人们所能察觉到的自然之中具象的几何与对称进行研究。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12日。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12日——2017年3月12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www.shanghaibiennale.org/cn/ 更多详情 -
廖斐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展览"退火|平坦"
2016年11月2日 11月9日,展览“退火”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廖斐带来个展项目《平坦》。上海玻璃艺术馆举办的玻璃艺术跨界项目始于2014年,今年此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退火”。退火是玻璃制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所在。 在《平坦》中,廖斐试图触发当代艺术与玻璃这种材料的沟通与交融,探索玻璃的无限可能。然而如绝对的直线并不存在一样,平坦并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我们对于世界极限的想象,更接近于人思维的属性。廖斐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思考平坦的全貌。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9日——2017年2月26日 地点:上海玻璃博物馆 更多展览详情: http://www.shmog.org/portfolio/plain/ 更多详情
-
张雷参加OCAT西安馆2016冬季展览《碎现实》
2016年10月29日 张雷携100幅纸本作品参加OCAT西安馆2016冬季展览《碎现实》,展览包括四个方向和单元,“作画”,“黑画”,“现画”,“艺术现场”。此次,张雷参展“黑画”单元,“黑”在西安方言中可解释为“执着”和“不所顾忌”。“黑画”不仅是一种投入的绘画状态,更是对形势和规范的背离。黑画作为身体的显现,物象、涂鸦、符号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一切都在近乎无意识中完成,对规则的蔑视,与程式的背离,对压力的反抗,都透过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张雷的这几组表现农村题材的纸本作品,折射出现实的多种形状,对人物形象或景致的处理不在于强调外在视觉的完美,而是把握住了一种朴素戏谑的生命本相。 展览日期:2016年11月5日——2017年2月26日 更多展览详情: http://ocat-xian.org.cn/html/2016/upcoming_exhibitions_1024/88.html 更多详情 -
谭平、王川参加上海民生《抽象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巡回展》
2016年10月11日 更多详情